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中国经济周刊》2004 > 正文
 

处置不良资产成国外投行盛宴 危及中国金融安全(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9日 09:59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

  “国际经验并不神秘”

  “因为如果摩根不与KTH合作,KTH就会与高盛合作。那么中国的第一笔不良资产的最终中标者就会是高盛,而不是摩根”,王都自信的回答,“而我当初是中国不良资产处置的第一人。”

  据王介绍,不良资产的处理,根本就没有什么国际先进经验可借鉴。尽管美国很早就有不良资产的处理业务,但规模很小。直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从亚太地区开始,国际市场上才有了规模化的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因此,“某些熟悉上市融资、兼并重组等业务的知名国际投行,并不懂不良资产处置业务。”

  “不良资产的处置,实质是债权的买卖。购买者的处理方式只有一种,即继续收债。没有人会相信,购买者会对不良资产继续投资、重组等”,王都介绍说,“摩根来中国之前,并没有收过债。”

  因此,购买者的先前“债务调查”,就成为进行不良资产处置业务的核心环节。如打包的不良资产中哪些债务是有抵押品的、是否重复抵押,有多少是可以收回的、能收回多少等。“这种调查所获数据,既是竞标的依据,也是参与者最终获利的保证”。

  而当时国外的投行尽管看好中国的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市场,但当时国内的政策、特别是资产包涉及254个公司和工厂、遍及18个省市、其中三分之二又是国有企业等具体细节,国际投行显然对诸如此类的“中国国情”缺乏经验。因此,从美国华尔街回来、具有中国大陆背景、在亚洲不良资产处置业务中又有经验的KTH及其合伙人王都、李玎,深受众国际投行青睐。

  通过多方努力,记者找到了当年曾跟随王都为摩根“天南地北债务调查”的A先生。

  他介绍说,当时王都在国内招聘了一批“能人”,而中金丰德就是当时履行债务调查的一家国内的国有企业。“债务调查非常艰难,因为很多烂账无从查起。而抵押品重复抵押的也很多,确认后需要从资产包中剔除。更困难的是,债务调查不是件受欢迎的事,阻碍因素太多。所以后来专门聘请了很多律师,从法律角度寻找突破口”。

  谈及KTH与摩根、中金丰德之间的纠纷,他说,“很复杂,涉及范围太广,说不清楚。但当时因为‘语言障碍’,中金丰德与摩根之间的联络确实只能通过王都和李玎‘单线联系’。他们到底如何转达,我们常常不得而知。所以很多人担心他们会从中做手脚。但也只是猜测而已,没有证据;从商业角度看,不可否认的是,王都确实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凭信息赚钱也无可非议。”

  在A先生的记忆中,当时债务调查的结果,回收率约在20%,最少15%。即108亿不良资产包,最少可收15亿,很可能可以回收20亿左右。而当时的最终拍卖成交价是8亿, 而且这8亿是分4年付清,1次/年才2亿。 如此之“厚利”,不需经验也稳赚,可惜国内相关人士并不了解个中奥妙。

  国际投行编织的“成人童话”

  记者采访了摩根方面相关人士,108亿不良资产中的254个公司和工厂,至今并没有任何重组和再投资,只是召集了大批人马各地收债。而据内部人士透露,仅2003年摩根就收回了8个亿;2004年,又收回约4个亿。

  一些业内人士提供的信息表明,摩根参与108亿不良资产拍卖的具体公司,是其在开曼群岛注册的摩根房地产公司;而其负责收账的公司,是其注册地在香港的物业管理公司。但由于在华融的资产中,房地产项目很少,所以摩根买到后,索性就派没做过不良资产的人来中国。处置资产的人都是在国内现雇的。更有人透露说,摩根2003年再次从华融购买打包资产时,干脆就委托国内资产管理公司代为处置买到的资产。

  作为在中国大陆不良资产处置中赫赫有名的摩根,为何没有专门的处理不良资产的公司?

  “不仅摩根没有,其他国际投行也基本没有专门的处理不良资产的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回答说,“原因很简单,对他们来说,这是个新业务,或者说是中国大陆特有的业务。”

  据了解,美国1980年代末处置过不良资产的公司到1990年代初,就基本上已不复存在或改行做对冲基金了。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韩国等,也曾经有过集中处理不良资产的经历。原因是,他们本国没有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来负责不良资产处置,而银行为经营考虑,当然需要将坏账剥离出去。同时,他们打包卖给国际投行的,以房地产资产为主。当时,摩根旗下的不良资产投资,就是由其房地产投资基金兼做的,并未收过债。

  因此,2001年华融第一次向全世界拍卖130亿不良资产时,前来竞标的都是世界各投行在亚洲的房地产投资基金。

  该人士介绍说,国内之所以形成了“只有依靠国际投行大腕,才能解决不良资产处置”的“共识”,主要是善于捕捉商机的国际投行们更善于“讲故事”,也正是他们自己做大了在中国的这块大蛋糕。

  当初,中国政府刚刚注意到大量不良资产是国内银行体系的薄弱环节时,美国的投资银行家们就蜂拥而至。他们不提供如何避免产生不良资产的建议,而是大肆渲染已经存在的不良资产的可怕性和处置这些资产时间上的紧迫性。“中国从没有一个行业如此吸引全世界所有的知名投行。他们集中在北京、上海举办各种论坛和学术讨论。中心主题只有一个:中国银行体系内大量的不良资产今天就必须卖掉,而买主就是这些外国投资银行自己。”

  “之后,这些国际投行们便开始在中国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成人童话”,该人士介绍说。一方面,他们介绍他们的银行管理得好,几乎没有不良资产(或不良资产率在2%以下),同时他们又有丰厚的不良资产处置经验;再如,一方面称处置不良资产需要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他们的买价却不到资产面值的10%;还有,先是承诺将对不良资产追加投资,使资产升值,事后却未有过一分钱的追加投资。

  “某些知名投行,把‘买’来的不良资产全部交给当地的中国人处置,而他们以银行家身份派来中国的人,则忙于收集中国银行的经济情报”,该人士透露说。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不良资产新闻 全部国际投行新闻 全部金融安全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