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利率市场化 央行在紧迫性与有效性间行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8日 14:06 《财经时报》

  林洛

  央行行长周小川曾坦言,面对2006年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国内银行当前的最大软肋之一就是金融产品的定价,特别是贷款产品定价。近日公布的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有关数据,似乎可以让周行长稍感宽慰。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央行依然需要在步伐和成效之间作最佳平衡。

  央行2004年10月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实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50.1%,贷款利率下浮的占20.8%,维持基准利率的占29.1%。这表明,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并没有带来贷款利率的全面上升,也没有造成金融机构的恶性竞争,反而使得金融机构因此拓展了差别定价的竞争策略,金融机构按照贷款风险成本差别定价的竞争格局逐渐形成。

  对于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央行思路明确: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先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后国有商业银行。

  市场化推进过程中的风险判断,是确定上述思路的首要考虑因素。主流观点认为,大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潜在风险更大:一是面对企业在高风险的情况下继续高利率借款的行为,大银行可能会为获取高收益而甘冒高风险;另一方面贷款价格制定权,蕴含了金融腐败风险。即在原来贷与不贷的权力基础上,又增加了贷款价格的制定权。从而可能出现“人情利率”、“关系利率”等。尤其是在银行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后一种风险更大。

  但是,作为国内银行最终实现商业化运作的基础,利率市场化已成为央行的燃眉之急。自去年7月2日始,央行陆续放开了美元、英镑、瑞士法郎、加拿大元以及港币的小额存款利率,即各商业银行可以在由央行确定的上限之下,自主决定利率水平。而最近刚公布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更加快了利率市场化进程。

  但是,目前利率市场化认识上还存在一个误区,即将金融机构经营机制转换与否作为先决条件。其实,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同商品和生产资料价格一样,只是企业改革的外部条件。当年商品和生产资料价格的改革,并没有以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为条件。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全可以先行一步。

  利率市场化的实施中,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如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后,农业、中小企业等风险大、成本高的行业贷款利率体现了走高的趋势,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简单的“一浮到顶”的做法,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这体现了某些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定价机制尚不成熟”。其实,按照央行贷款利率提高覆盖风险溢价的原则,利率提高后,目的之一是要刺激银行对中小企业资金的供给。因此,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否会逐渐得到缓解,是否会对冲融资成本提高而带来的负面效果,也是央行的担心所在。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利率市场化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欧洲冠军联赛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雀巢奶粉被诉造假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广州车展美女图450张
经典两厢车狂热贴图
家居家装实用图库
北京打折楼盘信息汇总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