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总局副局长:充分保障舆论对环境问题监督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5日 13:01 第一财经日报 | |||||||||
有消息称,这次SARS狂行,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环境状况恶劣。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倡导的“公众参与”环保的理念得到社会普遍赞同。 11月24日,《第一财经日报》对潘岳进行了专访。 第一财经日报:多年来,环境边治理、边污染、边破坏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我国
潘岳: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环境大国。实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8%左右的速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后果。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环境安全风险加大,环境形势严峻。 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据中科院专家测算,环境污染使我国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2001年西部生态状况调查表明,9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地GDP的13%,相当于甘肃和青海两省当年GDP之和。环境问题还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对外贸易。据估计,仅欧盟在机电和家具领域提出的环保新要求,就使我国每年损失130多亿美元贸易额。 第一财经日报: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具体有哪些? 潘岳:我国环境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长期沿袭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全社会环境意识不高,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单纯追求短期政绩而牺牲环境;三是环境执法不力,“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十分尖锐;四是环境管理机制不健全,生态环境整体性被按环境要素划分的部门管理所分割,有些发展政策与环境政策不配套,甚至出现冲突。 一些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是环境与发展矛盾最突出的阶段。如果仍按照拼资源、拼消耗、拼环境的方式增大经济总量,经济发展将出现难以预料的危机。据中科院预测,按现在的资源消耗水平,到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翻两番时,污染负荷将增加4-5倍。如果不采取更为坚决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环境问题将威胁国家安全,抵消经济发展成果,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执政能力构成重大挑战。 好在我国政府开始重视环境问题,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特别是最近几年来,环境保护开始进入宏观决策和制度设计的主流。面对这个环保事业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有五点主张。 第一,必须加快研究实施绿色GDP,就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由于环境要素并没有进入市场买卖,我们无法准确衡量环境要素的价值。专家们提出一个倒算法,即按市场成本进行估算,例如使黄河变清要花多少钱?恢复一片原始森林要投入多少钱?这种倒算法,尽管仍有缺陷,但在一些地区和项目上,还有实施的可能。第二点主张是将环保指标纳入官员的政绩考核;三是公众参与环保事业;四是用生态补偿来体现社会公平: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为了用计划、立法、市场等手段来解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的利益补偿;五是走生态科技和循环经济之路。 第一财经日报:你曾经在中央新闻单位工作过多年,作为国家环保总局的新闻发言人,你如何评价舆论监督? 潘岳:当前,加强环境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对于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环境新闻是公众新闻,而公众新闻体现的就是公众知情、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环保事业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没有公众参与,环保事业就变成少数人的事而最终一事无成。我们一定要充分保障新闻舆论对环境问题实施监督的权利,支持媒体客观真实地报道环境问题,通过媒体引导舆论。 去年的“非典”之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社会阶层都在对20多年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思路和观念进行反思。这种反思是非常深刻的,必将带来一系列的战略调整。目前许多部委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相关的研究,国家环保总局也在积极工作,迎接这一机遇与挑战。 以上的战略调整、理论和政策的不断创新,都和环境新闻相关,可以说是环境新闻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人们转变了观念。尤其是环境新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形象生动的画面,反映我国的环境现状,触动了很多领导的心,导致了观念上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