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尚未成气候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3日 16:54 青年参考 | ||||||||
那些试图在海外投资寻求发展的中国企业发现,在丧失廉价劳动力优势的同时,它们还面临着品牌影响力不足的困境 阿瑟.克劳博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跨出国门寻求发展。他们能否与他国同类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相抗
国企纷纷涉足海外 自从中国制造能力大幅度增强后,每次中国企业的对外行动都得到了媒体亦步亦趋的跟踪报道。这些报道都急于在第一时间抢先预告中国将在海外掀起一轮投资热潮。 中国对外投资额肯定会增加,因为现在的投资额还很低。官方数据显示,2004年上半年,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额为12亿美元,与2003年相比,约上升25%,但这只占同期海外企业在中国的投资额的1/30。 在对外投资的新动作中,大多数为涉足上游产业的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大多现金充裕,能够购买国外资源。但这并不预示,生产名牌成品、具有超强竞争力的中国企业的出现。 国有企业投资海外的例子有不少,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有: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投资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水域的石油和天然气;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了澳大利亚的一家煤矿;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投资了澳大利亚的一家铁矿,并有可能在巴西投资一家钢铁厂;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投资了一家澳大利亚的发电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是一家国有大型矿业贸易企业,眼下,该集团正在进行谈判,准备买下一家加拿大的矿业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也买下了经营状况不佳的韩国双龙汽车约一半的股份,此外,该公司还在进行谈判,准备接手破产的大宇汽车在波兰的子公司以及英国罗孚集团。 另一组出境发展的是生产名牌日用消费品的创业企业。比如,生产大型家用电器的海尔集团已在南卡罗来纳州建厂;生产日用电器的TCL集团与法国汤姆逊(Thomson)合资组建并由TCL控股生产彩电。 优势无存,进退两难 大型国有企业所处的市场都有“保护伞”:或者处于半垄断地位,如石油公司,或者所在行业的“门槛”很高,即建一家企业需办各类繁琐的证件,如汽车业。这就意味着这类国有企业能获得丰厚的利润。他们经过多年的经营,积累了大量资金,如今,他们可以用其购买海外资产。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出价过高,正如20世纪80年代,许多日本公司在国外大量收购资产和好莱坞电影制片厂时的情形。 与此同时,生产名牌日用消费品的创业企业却发现自己进退两难。本土市场上,有数十家国内外的同类企业同台抗衡,他们面对的是残酷无情的竞争。他们没有能力买下地方上大大小小的竞争对手,也无法让他们关门歇业,因为这些企业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政府靠这些企业提供就业岗位,也不希望看到这些企业落在他省企业的手中。 由于本土市场的利润单薄,于是这些家电名牌企业转向出口贸易和海外投资以增加盈利。他们认为,自己有廉价的劳动力,比海外企业更了解中国分割的销售系统,所以就有竞争优势。但他们很快就发现,一旦到了国外,这些优势毫无价值。由于他们的品牌缺乏影响力,所以要在国际市场上找到立足之地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例如,TCL集团先在北美市场尝试出售自己品牌的电视机,出师不利之后,才买下了法国汤姆逊旗下两大“行将就木”的电视机品牌──Thomson和RCA。TCL集团想联手印度当地一家企业打入印度电视机市场的努力也没有成功。再如,康佳集团是一家颇具竞争力的电视机生产厂家。2000年,该集团在墨西哥建了一家厂,生产高清晰度彩电,希望借此在新兴的美洲高清晰度彩电市场上分得一大杯羹。但一年半之后,该厂便关门大吉。现在,没有迹象表明,海尔集团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厂家能发挥出比“展台”更多的效用。 宝钢成功 但是例外 在以上提到的所有企业中,只有一家企业很有可能成为真正具备竞争实力的跨国企业,即在本土市场外拥有大比重的投资和销售。这家企业就是宝钢集团。该集团也受一定保护,它利用这种有利条件大力投资新技术,使用世界顶级设备。它为其他公司生产初级和中间材料,而不是为消费者生产成品,所以其产品的品牌是否具有影响力便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了。 宝钢是拿技术和效率,而非廉价劳动力与人竞争,所以它有机会在他国成功办厂。宝钢已和其他两家公司一起参与竞标,想在巴西建一家钢铁合资厂,为巴西汽车市场提供原材料。这是一家令人印象深刻的企业,但在所有出境发展的中国企业中,它只是一个例外,并不具有普遍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