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海航危机 > 正文
 

海航进退金融(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2日 18:27 中国企业家

  

  进退之间

  涉足金融,源于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失望

  9月21日,《中国企业家》从陈峰口里听到的第一个新消息,就是海航飞机总量增至整100架。他近期3次跟随国家领导人出访,一路狂购飞机,其中,5月初随温家宝总理访问德国,签署了4亿美元购买20架德国飞机的协议,成为两国此间签署的7个合作项目最大的一单。近年来,海航保持了近20架飞机的年增长量。陈峰认为,航空公司的飞机数要到一二百架才能显现出运作效率和规模效应,海航的目标就是在规模上追赶前3大(规模第一的中国国际航空拥有飞机150多架)。为此,海航股份(A股:600221,B股:900945)在2004年购买和租赁飞机的资金需求达到25亿元。而在其他的战线上,海航集团在酒店旅游业、机场管理业前进,已成格局。陈峰估计2004年海航集团年度收入将比去年增长超过50%,达到120亿元左右(2003年的数字是75.93亿元)。

  陈峰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在这个“三高”(高风险、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小资本”根本玩不转。事实正是如此。全世界的民用航空业都是资本密集型行业, 而海航更是一家依托金融市场迅速发展起来的航空公司。自1989年10月成立到1999年最终完成A股上市,其间经历了股份制改造、STAQ交易、引进外资(索罗斯)、B股发行。1999年,海航股份以每股4.6元的价格发行2.05亿股,募集资金为人民币9.43亿元。到1999年末,海航股份的总资产达到66亿元,净资产20亿元,营业额达到18亿元。海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出了一条特殊的道路,成为一家不同于其他3大国有航空公司之外的航空公司,这一点是海航最引以为傲的成就。

  进入21世纪,迎接海航的是中国民航业惊心动魄地大重组和大收购,在这场暴风骤雨般地大改革中,民航总局鼓励3大航空集团重组框架外的其他航空公司自愿组成新的航空集团。是被收购入三大,还是自己举旗大举收购成为第四家集团?海航选择了大刀阔斧的收购。

  2000年8月取得长安航空,2001年2月重组新华航空,2002年10月重组山西航空。到2002年底,通过受让海航集团所持股份后,海航股份持有长安航空73.51%和新华航空60%的股份。2004年海航将全部完成民航领域的布局。

  在重组了长安航空、新华航空和山西航空之后,海航股份营业额达到50.28亿元,相当于1999年的2.78倍;总资产规模达到194亿元,为1999年末的2.94倍。海航股份的规模得到了非常规的大扩张。

  对于这些“近乎疯狂”的收购,王健至今仍认为是绝对必要、而且是关乎海航“生死存亡”:

  我们当年遇到的问题是生死存亡的问题,管不了吃窝窝头还是面包,有吃的就行。那是生死存亡阶段。实践证明,海航那时是不进则退,如果没有现在的局面,早就被打垮了,哪还有海航,早并到别的集团里边去了。到今年年底,我们的布局算全部完成了。现在再让我吃一个航空公司,我就得挑肥拣瘦了,不赚钱我是不收的。

  虽然海航在重组三个航空公司时并没有花费过多现金,出资主要都是实物资产,但是海股份却不得不为购买飞机进行大笔现金支出,到2003年底,购买和融资租入的飞机和发动机资产净值高达106.5亿元,比1999年增加了96.5亿元。截至2003年底为止,海航股份的金融机构借款高达149.5亿元,融资租赁导致的长期应付款约32.8亿元。公司的货币资金仍高达29.4亿元,预付款11.6亿元。

  但是与此同时,海航却并没有得到股权方面的融资,加之近年民航业的薄利,海航股份2002年末的股东权益只有24亿元,尽管比1999年末增加了近4亿元,股东权益率仍降低到了12%,资产负债率则由1999年末的69%提高到了83%。

  海航在多线作战之时,一方面要超常规地发展民航业,另一方面还要发展其他产业,资金始终是一道难题。

  海航深知自己对充实资本和获取现金的需求,在2001年即提出了同时增发1.5亿股A股和1.2亿股B股的计划,由于股市低迷,最终未能成功。2002年再次提出10配3股的再融资计划,同样未能如愿。而2003年的巨亏让海航股份彻底失去了在上交所两年内再融资的任何可能性。

  “我们发展太快,实际上现在的资金需求量还是很大。像海航这样(需要大资本)的企业,都会面临一个资金需求的问题。”但是王健承认,海航已经用尽了国内资本市场的每一次机会。

  那么,国内银行融资环境又怎么样呢?

  陈峰竭力否认海航与银行之间关系不畅,他说:“没人催我们(还)款,一点没有!海航是海南最好的企业,谁不跟海航打交道谁就吃亏。”2004年3月中国工商银行为海航股份及其下属三家航空公司提供了总额37.74亿元的授信额度。这可能是海航在2004年从国内银行得到的最大一笔授信。

  但是,和一般实业家的感受相同,陈峰和王健都知道,所有银行家都是“嫌贫爱富”的。王健称,海航每次处在发展的关键点上,靠银行融资都是靠不住的,“企业越需要资金的时候,银行越不能提供。”

  你越需要资金的时候负债率越高,只有大量的钱才能产生大量的收益,例如当企业投资到70%的时候,没钱了,你怎么办?一旦不能马上产生收益,企业的负债率就上来了。一看到你这么高的负债率,银行就会嘀咕:‘企业破产我怎么办?’你记住,所有的银行家都是嫌贫爱富的。

  长久而言,企业到了一定的规模以后,就会受到银行的制约。它不是搞风险投资,银行借钱给你的时候要200-300%的保险,实际上是你所有的东西都有保障的时候银行才给你借钱。所以(靠银行融资)最后会制约像我们这样的企业的发展。

  此外,国内银行融资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特别容易受宏观经济调整影响。在海航历史上,至少有3次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最早一次在1993年,当时恰逢海南的房地产泡沫,中央严令进军海南的银行机构撤出,海航自然受到冲击;第二次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国家实行调控;第三次则是今年开始的宏观调控。每一次调控,都考验着海航与银行的关系。

  另一方面,经过2003年的巨亏,海航股份的净资产由2002年末的24亿元减少到了11.16亿元,资产负债率已高达92%,继续债务融资将进一步提高负债比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海航新闻 全部金融新闻 全部实业家新闻 全部陈峰新闻 全部王健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