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亟待走出结构调整误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1日 11:44 和讯网-财经时报 | |||||||||
和讯网特供 林洛 近日,央行公布了200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指出,当前仍是宏观调控的关键时期,仍将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将适时地进行“窗口指导”,引导商
始自5月份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的“适度从紧”的稳健货币政策,紧缩成果较为明显。如过热的经济已经降温、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得到缓和。物价指数由于受其他因素左右,还处在高位,但预计其趋势是进一步走缓。 但紧缩政策在减少社会总需求、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市场疲软、积压产品有所增加;企业之间货款拖欠有所抬头、资金周转慢、经济效益差。在社会总需求总体上仍大于总供给的条件下,出现上述情况,突出反映了宏观经济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及市场供求结构的失衡。因此,解决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国民经济重要的关键。 但是,选择什么政策、采取什么措施,才能解决结构性矛盾,人们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几个月来,银行体系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作了种种努力,如按月召开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有针对性地对商业银行加强“窗口指导”和风险提示;控制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过热”行业的授信总量;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等。这些政策对产业结构的改善起了一定作用,但结构调整的效果并不明显。 其实,对于结构调整,更应该寄希望于产业政策,而非信贷政策。 首先,任何国家都有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问题。,不管经济制度、经济类型如何,在不同经济时期,都有产业发展重点,都有政府带有明确倾向的产业政策。原因是,市场机制难以诱导企业对农业等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对慢、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需求弹性低的产业充分投资,难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其此,产业政策的强度、作用方式,与一国经济类型、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如注重政府对经济管理作用的经济类型,产业政策则强度大、对产业结构的干预方式比较直接,措施也更具体。比如印度储备银行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不仅集中了商业银行大部分资金,而且对商业银行的资金用途,都有具体的限制。从发展阶段看,工业化程度越高,产业政策的强度和政府的直接调控就越弱。 再次,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必须以稳定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为前提。如果宏观经济环境不稳定,就很难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失衡。同时,总量控制与结构调整又相互依存:产业结构的协调必须以物价的稳定和货币信贷总量控制为条件;而一旦信贷结构失控,如资金过多流向短期效益高的房地产、加工工业,而农业等基础行业资金不足,就要迫使央行增加总量,总量控制的目标就会落空。 从中国的实践看,对于产业结构调整,过高估计了信贷政策的能量,而忽视了产业政策的职责。信贷政策及其工具,只是宏观经济政策和工具的一部分,信贷政策不是万能的。如某些理应被淘汰的绩差企业,出于社会稳定考虑,银行不得不贷款维持其生存。因此,信贷政策对优化企业结构作用甚微;再如,在当前“条块”纵横交错的经济体制下,银行在实施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时,来自地方、部门局部利益的干扰,也使信贷政策难以发挥结构调整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