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宏观政策 以改变手段避免硬着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0日 09:21 中国经营报 | |||||||||
自2004年4月实施温和紧缩性宏观调控措施以来,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这个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同时外向经济依存度越来越高的经济体,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的一举一动。其原因在于:中国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已是一个能够在多种产品、行业市场乃至于区域经济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喊价力量。 现在,经济学家们在展望今后一两年的世界经济增长时,主要担心以下四项不确定
在上述四点担心中,从表面看,只有第四点讲的是中国问题,但实际上,前三项担心中的每一点都会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例如,中国石油消费的外向依存度越来越高,至2004年年底进口量就将超过1亿吨,2005年世界油价如果继续走高,将对中国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及能源价格产生连锁性拉升作用;美元如果继续大幅贬值,中国仍然死盯住美元不放,既会给人造成中国货币政策不独立的印象,又会使中国的贸易条件继续恶化;而美联储如果在2005年连续出现6次升息行动,我国的中央银行在升息上也会采取一定的举措。从这三个方面可能出现的情况看,在即将到来的2005年中,保持中国总需求不萎缩,以使经济成长保持一定的上升性张力以抵消油价上涨和利率水平上升的负面效应,将成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须重点加以考虑的问题。 在今年宏观调控目标上,中央提出了一管土地储备,二管银行信贷的方针。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这些举措就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调控实施方式上,我们实际上主要依赖了行政性手段而非市场化的手段,这虽然保证了调控能迅速取得成效,但却很难使宏观调控的效果持续或持久,在这样的调控执行方式下,一旦行政性管制放松,投资过快及地方重复建设现象就可能出现反弹。这一点,也许正是本轮宏观调控存在的缺憾之处。 2004年10月29日,中央银行决定升息0.27个百分点,这次升息的幅度虽然不大,但是,我们似乎已从中看到了当局将行政性宏观调控转化为经济型宏观调控的初始信号。假若2005年管理层能够将利率、汇率手段进行综合性运用,前面提到的一些国外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政府不会运用市场化手段”及“中国宏观经济调控肯定会出现‘硬着陆’结局”的预言就会不攻自破了。 在经济快速成长时期,出现温和的通货膨胀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对于中国目前情况来说,我们应当优先考虑的是如何继续增加就业,如何有效调整结构以及如何避免全局性资源浪费,在不出现严重瓶颈制约的情况下保持8%~9%的GDP增长率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并尽可能低成本地利用国际市场解决不可再生性资源供给问题,这应该成为中国宏观经济战略的基本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