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研究员剖析宏观经济走势及调控政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6日 08:15 中国经济时报 | |||||||||
何晓明 在经历了长达五年多的扩张性调控政策之后,我国宏观经济终于在2003年下半年摆脱经济紧缩的阴影,进入增长周期上升阶段,而2004-2005年经济增长应该达到上升的峰值,因此,投资、消费及进出口的全面扩张应是正常的。只要这种扩张是在国民经济的承受范围内,生产要素的供应不出现全面紧张,物价上涨幅度适当,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有较大增
2004年经济形势及调控政策分析 (一)2004年经济增长为恢复性增长是经济增长周期处于上升期的正常反映 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周期同真正市场经济的增长周期还不完全是一回事,但从1980年代开始的针对经济的大起大落而实施的宏观调控也使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了一种周期性的涨落态势。本来是为熨平经济的起伏而实施的宏观调控,却使我国经济增长有了周期性表现,虽然未免差强人意,但也说明经济增长确实有它的客观规律。特别是19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中国经济增长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周期性特点也愈来愈明显。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从1998年开始出现了持续的紧缩态势,而中央政府扩张性的调控措施直到2003年下半年才使中国经济走出低谷,出现强劲的反弹势头。即便如此,消费需求增长也未见大的回升,反弹的只是投资和对外贸易。即使是投资需求也不是全面的超高增长。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投资热只集中在某些行业和部门,及新建、滥建开发区,由此引起煤、电、油、运的全面紧张和土地资源的滥用。但从总的投资需求增长来看应属正常增长,是连续六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的结果,也是经济恢复自主增长能力的必然反映,因而不能说经济的全面过热。局部过热或投资结构的失衡是存在的,但在经济自主能力恢复之后必然要追逐高回报的投资市场,在这种时候,宏观调控应特别审慎。尽量把投资吸引到薄弱环节和领域才是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不仅仅是单纯压缩投资。 (二)地方政府职能错位是投资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在中央政府多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引导下,蛰伏已久的庞大的民间资本终于在近年活跃起来,当它们追逐利润的动力同地方政府追逐政绩的动力结合起来的时候,就会迸发出比市场还要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在全国范围内汇集起来,足以打破任何平衡。这是因为地方政府可以运用行政力量把民间资本纳入政府项目,还可以十倍、百倍地扩大民间资本可以发挥的效力,即套牢银行使其为这种准政府项目源源不断地提供贷款。试看“铁本”事件,民间资本不是在政府引导下,成功绕过中央对土地、资金及投资规模的监控,顺利实施了吗?在这个过程中民间资本可以获取利润,银行可以得到利息,而政府不仅取得了政绩还可以通过拍卖土地获取利益,这种多赢的格局何乐而不为呢?这也就是中央宏观调控很难得到地方响应的根本原因,也是行业结构屡屡失衡、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总也调整不到位的重要原因。地方政府的这种职能错位由来已久,而2003年以来之所以愈演愈烈,正是乘了经济增长的上升势头,出于抢占市场先机,赚取超额利润的动机;也是地方政府乘中央规范政府行政职能及强调科学发展观之初再捞一把的投机心理作祟。面对这种情况中央采取行政手段予以调控是完全必要的,但同时也要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步伐,加快立法,规范政府行政职能。 (三)目前经济增长出现的结构性过热也是中央宏观调控长期不到位的反映 2003年以来出现的煤、电、油、运的全面紧张,一方面是由于钢铁、水泥、电解铝及房地产等行业的畸高增长,更重要的是中央调控政策使然: 1、经济紧缩时投入不足 煤、电、油、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部门,是命脉所在,而且都属于投资周期长、规模大、受产业链下游市场需求影响较大的部门。因此对这些产业部门的投入应该始终放在优先位置,并且应该有长期科学合理的投资规划,从而保证少受经济周期的影响。但正是由于我们缺乏这样的政策措施,或者说这种政策措施不到位、不科学,以至对这些基础产业部门的投入常常受到经济周期变化的影响,无法保证正常的投入和发展。因此,可以说这次的经济结构失衡不仅有热的问题,还有一些重要基础产业部门冷的问题,一冷一热的强烈反差更凸现了经济结构的不平衡。 2、垄断经营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煤炭、电力等行业曾为解决严重短缺有了不同程度的开放,但仍然以国家投资、国家垄断经营为主,特别是在油、运行业这种情况就更为突出。这种状况不仅严重阻碍了民间资本的进入,而且其发展深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财政收入状况和投融资政策的影响,也受制于政府行政管理能力,例如科学规划、依法行政、宏观调控的能力等。就这些部门本身来说,其在国民经济中不容质疑的垄断地位,也助长了这些部门的等、靠、要及不思进取、以老大自居的观念,严重影响了这些部门的正常发展。因此,国家垄断经营也是多年来我国基础产业部门薄弱问题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的重要原因。 3、管制措施不当 煤、电、油、运既然是国有垄断部门,其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就不可避免地受政府管制,而目前这种管制的计划经济色彩还很浓。长期以来政府对传统垄断部门的监管体制基本还是沿用计划经济的一套办法,产量、利润、投资规模等按事先设定的指标管理,成本不透明,价格受政府干预。更重要的是由于政府设置了相当高的市场准入门槛,门槛内的少数企业无法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机制,并且在行政性垄断和自然垄断并存的状况下,滥用垄断权力被披上了合法外衣,政府的传统管制却保护了这种不合理行为。总之,政府的传统管制往往保护了这些部门落后的生存理念、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技术、落后的管理模式。长此以往,这些部门则成为国民经济的掣肘部门。 2005年经济形势展望及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建议 (一)受投资需求拉动,2005年经济增长仍可达到较高水平 从2001年到2004年一季度,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持续升高,分别为13.1%、16.9%、26.7%及2004年一季度的47.8%,到2004年上半年止,由于宏观调控的作用,投资增速才有所回落,但仍达31%,扣除物价因素,增长幅度与2003年第四季度基本持平。在投资需求的强力拉动下,GDP增长也呈逐年升高的态势,从2001年到2004年上半年分别为7.3%、8.0%、9.1%和9.7%,但由于2004年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逐月上涨,因而2004年上半年GDP实际增长幅度并没有那么高,但仍高于2003年年末的增长水平。虽然2004年下半年,某些过旺的投资需求会进一步受到控制,但在第一季度形成的投资高峰会在下半年及今后一、两年形成生产能力,因而2004年全年及2005年GDP仍然会维持较高水平,预计分别会达9.5%和9%,如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率可能还会再低些。这一指标达到或接近国民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因而应该是在合理范围内。 (二)2004年经济增长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对2005年经济形势的影响 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趋势先急后缓 居民消费价格在2003年一月开始出现上涨态势,但其走势呈波动型,最低月份上涨幅度为0.2%,最高月份上涨幅度为3.2%,中间有四个月份的价格指数是趋于下降的,全年价格上涨幅度为1.2%,这是一个较为温和的数字,因为在此之前,居民消费价格已连续14个月下降,因此1.2%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而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虽然也呈逐月上涨态势,但其中有60%以上为上年翘尾因素,其余价格上涨中粮食价格的恢复性上涨又是主要因素。到目前为止,粮食价格上涨幅度已接近1997年粮食价格开始连年下跌之前的水平,且国内粮价已经普遍高于国际粮价,由此看来,粮食价格继续上涨的空间已不大;上年价格翘尾因素也将在2004年第四季度消化完;至于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的价格上涨对消费品类价格上涨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从前一时期其涨价的势头看远没有粮价猛,另一方面,其价格走势早已成中央宏观调控的重点,因而2004年第四季度和2005年消费价格上涨可保持在适度范围内,至少不会高于2004年前8个月的上涨水平。但2005年的价格也存在隐忧,即国际原油价格我们不好掌控,虽然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存在着虚高成分,但何时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谁也无法预料。 2、居民储蓄存款增幅持续下降暂无大碍 居民储蓄存款增幅持续下降是2004年出现的另一个新问题。到7月末,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增长14.2%,比上年同期低4个百分点,并且增长幅度已连续4个月下降,这是近10年来没有出现的情况。另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是:分流的1300多亿储蓄存款并没有使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度提高。2004年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增长幅度不到9%,这一增长与上年末基本持平。那么居民储蓄存款最可能的去处:一是投资于其他获利较多的金融资产,例如基金、国债、企业债券及保险等。目前已经有数据显示,2004年上半年居民用于上述金融资产的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2倍。二是参与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活动,这方面分流的储蓄存款大概占绝大部分,因为可以获得更丰厚的回报,特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比较活跃的地区,在商业银行贷款越来越谨慎的情况下,许多企业为了解决急需不惜高息借贷。有媒体报道,仅温州市在2004年7月份民间借贷发生额就达673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而自3月份以来温州市已有超过100亿的储蓄存款被分流。 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首先,储蓄存款增长幅度下降应该不是什么坏事,因为我们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把居高不下的储蓄存款比作笼中虎,担心一旦它冲破笼子的时候我们无法驾驭它。现在其增长幅度下降了正好可以为将来可能对商品供求、对投资等方面产生的压力提前释放一些。其次,由于储蓄存款分流的主要渠道为金融资产和民间借贷,可以说又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实体投资了,如各地方政府不能按照中央宏观调控的精神做好引导工作,就有可能使已经压下去的某些方面的投资重新活跃起来。第三,民间借贷是一种高风险活动,如没有相应的法律保证或一定的规范,很容易产生不稳定因素,从而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总之,储蓄存款增长幅度下降是一件有利有弊的事情,就看我们怎么把握它了。并且目前储蓄存款增长下降的幅度并不是太大,持续的时间也还不是太长,因此,对2005年的经济增长应该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3、对外贸易将超过万亿美元大关 2004年1-8月份进出口总额达7221亿美元,同比增长38.3%,并且2004年以来几乎各月的进出口总额都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进口自2月份以来一直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出口一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这种大出大进的对外贸易形势是近年来少见的,按这一势头2004年对外贸易将超过万亿美元,中国一跃将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这一强劲的外贸需求形势将有力地支撑2005年的经济增长。但我们也应该看到2004年大多数月份都有较大的贸易逆差,最高时近90亿美元,虽然随着中央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实施,进口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会有所减少,从而对外贸易将由逆差转为顺差。但从长期来看,为维持国内强劲的投资需求,贸易逆差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我们要尽量把它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此外,对外贸易超万亿美元,贸易额占GDP的比重进一步增大,说明我国贸易依存度增强,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就更为密切,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应是2005年及以后更长时期要考虑和做好应对准备的。 (三)对2005年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几点建议 2005年宏观调控应以中性、稳健为主调,不宜下猛药,政策信号既不导向紧缩也不导向扩张,针对经济增长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出台调控政策。 1、扩大消费信贷并加紧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几年来,消费需求增长始终没有走出紧缩的阴影,一直在8-9%之间徘徊,与投资需求和外贸需求的高速增长形成强烈反差,2004年上半年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扣除物价因素)甚至低于GDP的增长。因此2005年有必要在适度控制投资信贷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消费信贷的实施力度,在这方面应该有更宽松的政策出台。例如小额信贷、短期信贷、中长期优惠信贷及各种专项信贷等一系列灵活、多样的消费信贷组合将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如能在近两年内将我国消费信贷占各项贷款比例由目前的7%提高到10%以上,将会对消费需求的增长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为了尽量降低实施消费信贷的风险,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个人信用体系是当务之急,这项庞大工程可以通过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实现,先在县、市一级建立,然后扩大到地、市一级和省、市一级,最后扩大到全国。 2、投资信贷调控要进一步实施有“保”有“压”的政策,对短期、小额贷款和流动资金应进一步放松 2004年初在中央强有力的紧缩信贷的政策信号下,各商业银行惜贷现象比较普遍,这样使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受困。虽然有关调控部门已经明确指出:在继续控制中长期贷款过快增长的同时,要增加短期贷款,及时对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必要的流动资金;对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行业控制信贷投放的同时,要加大对农业、能源、交通、高新技术产业、教育、医疗卫生等的信贷支持。但这一非常明确的调控政策如何由银行贯彻实施,通过什么样的具体措施才能使金融部门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的政策,目前应出台具体配套实施办法,否则,政策再好也难以落实。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尽快制定一套新的地区发展考核指标 为从根本上改变地方政府盲目抓投资、抓项目,不惜代价搞政绩工程的职能错位问题,就要把科学发展观变成可以考核或测评的指标体系,综合测评各地区经济、社会、人文、环境、自然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以此衡量各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这项工作也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指标可以由少到多,逐步形成体系。河南省政府已经在这方面开始了尝试,由省统计局出台的《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监测方案》就使考核指标更接近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总量指标基础上强调了人均指标,在发展规模的基础上反映了结构和效益。 此外,加紧实施利率改革、汇率改革,以增强市场对经济增长的自然调节作用,也应是我们近期追求的目标。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