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一体化进程全力推动 全球劳动力市场格局渐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6日 01:35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特约记者路虎

  过去二十年来,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重要因素之一的全球劳动力市场迅速扩大,新兴经济体的劳动力的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给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60亿人融入全球市场

  过去二十年,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改组。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集团垮台后重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实行了深入的市场经济改革措施,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印度实施经济解放的政策,推出了雄心勃勃的扩大经济规模的方案。这些大经济体的变化给全球经济带来的一个深远影响就是全球劳动力市场的扩大。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弗里曼指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全球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都出现了重要的变化。他说:“过去二十年来发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变化就是全球劳动力规模扩大了一倍。这是我所掌握的重大事实,它对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以及全球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5年,参与全球经济市场的南北美洲、西欧、日本、东亚四小龙以及亚洲和非洲部分国家的总人口约为25亿;但是到2000年,除了古巴和朝鲜之外,世界60亿人口几乎全部被融入全球资本生产市场。”

  中印经济崛起改变全球格局

  弗里曼教授指出,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崛起深刻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也改变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数量和质量。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享有廉价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庞大的劳动力大军正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全球劳动力市场。

  新兴工业国劳动力质量迅速提高

  发达国家常常带着轻蔑的口气谈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质量,认为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低廉,教育水平低,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非技术类型的工人。但是兼任美国全国经济调研局劳工研究部主任的弗里曼教授提醒人们,新兴的发展中工业国家的教育正在和经济一样高速发展,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构成和质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他说:“2000年,世界各地有大约一亿人在大学注册,其中美国占15%,而新加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国家占38%。2003年,中国有70万理工科毕业生拿到学士学位,美国同年毕业的理工科学士却只有6万人。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中国只需要3年的时间就能产生美国全部的理工科学士人才。”

  弗里曼教授指出,尽管美中大学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还存在差别,但是中国和其它新兴经济体的劳动力整体质量的迅速提高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美国劳动力市场承受压力

  弗里曼教授说,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增长是过去二十年全球经济取得的一个伟大成就,这种现像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但是他提醒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经济决策部门注意这样一个日益明显的事实,那就是新兴经济体的劳动力总体技术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将给美国国内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造成压力。

  这位经济学家在研讨会上表示,前几年美国在世界各地吸收技术移民,近些年美国出现越来越多的业务外包,把工作迁往海外,这些都说明外国劳动力对美国形成了越来越强大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美国高科技产品进出口的变化也反映了新兴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技术水平以及整体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事实。统计数字显示,过去二十年来,美国高科技产品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小。1980年,美国高科技产品出口远远大于进口;而到2001年,美国高科技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竟出现了赤字;与此同时,中国的教育、科技以及发展等各项指数都在大幅度上升。

  南北经济合作模式过时

  弗里曼说:“我们看到现代科技正在向一个曾经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扩散。印度虽然速度慢一些,但是也在进步,这种状况意味着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曾经拥有的科技优势正在丧失。以往的那种南北经济合作模式,也就是我们动脑筋、你们出体力的经贸模式正在过时。”

  弗里曼教授指出,全球劳动力市场出现的变化反映了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强大整合推动作用,是全球经济的一个伟大成就。但是他提醒人们,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可能使发达国家在经贸方面享有的传统优势面临危胁。他敦促发达国家的经济决策部门及早做好准备。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