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部委专题--财政部 > 正文
 

从中性转向稳健 明年财政政策基调再考政府智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4日 13:14 《财经时报》

  和讯网-《财经时报》特供

  楼继伟解释说,根据明年存在财政赤字并且调减数量的情况,“中性”这种表达不够准确 ,用“稳健的财政政策”更加准确;经济学对“中性”的理论解释,就是政府没有财政赤字,一般人的理解,就是实现财政预算收支的平衡,即对社会总需求不产生扩张或收缩的影响

  本报记者 王长勇

  明年的财政政策该如何表述?和6年前一样,将再一次考验中国政府的决策智慧。

  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无论官方还是学界,都将其等同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当时用了“积极”这一提法,是因为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和1998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确定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考虑到一下子改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人们可能一时难以接受。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震荡,便用了所谓“积极财政政策”的模糊说法。原任财政部长项怀诚说,用“积极”二字是体现了“政治智慧”。

  6年后,面对的情况相同,客观经济环境要求财政政策必须做出调整和转型,但如何调整和转型?如何表述?将取决于不同利益决策部门之间的博弈。

  财政政策取向各有看法

  发改委和财政部官员同时表示,明年财政政策的定调问题,最终将在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事实上,对于财政政策的取向,两部门已开始表达自己的看法。

  今年5月27日,财政部长金人庆在上海“全球扶贫大会”上提出,为确保中国经济稳步健康发展,财政政策将由“积极”转向“中性”,从而引发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中性”的讨论。

  有关人士透露,对金人庆提出财政政策转向“中性”,国家发改委表示不能接受。

  10月底,发改委一位主要负责官员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明年将继续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但具体数额还没有最终确定。”他说,对于下一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取向,目前存在不同意见,但发改委的主流观点是,“明年继续实行‘具有积极性质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继续实行从紧的土地管理政策”。

  11月6日,即国务院常务会结束第二天,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公开表示,中国明年将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在服务于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适当削减赤字和公共投资,加大农业税减免力度,积极增收节支,推进财政改革。

  不到半年时间,为何财政部的表述由“中性”转为“稳健”?

  据了解,虽然对于明年的财政政策的如何表述?目前尚无定论,但继续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同时调减数量、并消减赤字规模的政策取向已成定局。

  楼继伟解释说,中性财政政策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政府没有财政赤字;二是财政赤字保持不变,都可以叫做中性财政政策。根据明年存在财政赤字并且调减数量的情况,“中性”这种表达不够准确,用“稳健”的财政政策更加准确。

  专家分析,“具有积极性质”的财政政策与财政部的想法相去甚远,但发改委也不愿接受“中性财政政策”这一表述。因为经济学对“中性”的理论解释,就是政府没有财政赤字,一般人的理解,就是实现财政预算收支的平衡,即对社会总需求不产生扩张或收缩的影响。

  双方博弈的结果,是互相妥协,接受“稳健的财政政策”这一取向模糊的说法。

  部门博弈

  同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为何会发生如此分歧呢?

  专家认为,这是因为不同的政策取向。对发改委而言,意味着分配财政预算资金数量的变动;对财政部而言,以发行建设国债为主要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与财政部推行的公共财政体制相背离,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客观上要求目前的积极财政政策必须进行转型。

  分析一下今年的中央财政预算,也可看出两个部门为何发生分歧。

  2004年,国债发行总规模为7022亿元,其中3674亿元用于借新债还旧债,可用于增加支出的增量部分只有3348亿元,其中150亿元由财政部负责转贷地方政府使用,950亿元“切块”给国家发改委,作为建设项目资金,由发改委负责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同时,中央财政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354亿元,这部分资金也是由财政“切块”给发改委,功能和长期建设国债相同。

  这样,对3348亿元增量国债的支出,地方政府可得到150亿元,财政部通过部门预算统筹分配1894亿元,国家发改委获得1304亿元资金的分配权。

  如果明年财政政策趋向“中性”,假设停止发行长期建设国债,预算内经常性建设资金不变,发改委负责分配的项目资金将降为354亿元。

  因此,金人庆承诺,在逐步削减长期建设国债数额的同时,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资金,在完全取消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后,将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资金增加到1000亿元,以保持既得利益。

  【版权声明】本文为(媒体名称)授权刊登之作品,其他网站不得转载本文全部或部分内容,除非经和讯网-《财经时报》授权许可。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财政政策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