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部委专题--财政部 > 正文
 

百姓国债提前兑取升温 财政部与银行矛盾凸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4日 13:04 《财经时报》

  和讯网-《财经时报》特供

  魏璇

  随着央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及财政部上调2004年凭证式(六期)国债第二阶段票面利率,以前发行的低息凭证式国债提前兑现压力,正成为摆在承销商(大都为商业银行)面
前的风险。

  据《财经时报》了解,中国工商银行在京多家营业部都出现了客户提前兑现刚刚购买的2004年凭证式(六期)第一阶段国债。甚至有不少投资者兵分两路,一路办理提前兑现事宜,一路排队购买上调利息后的国债。

  作为凭证式国债的包销商,银行成了提前兑现国债的被动接盘者。面对2003年以来已经发行的将近5000亿元未到期凭证式国债,在中国利率进入上行通道以后,商业银行对财政部的不满越来越大。财政部方面却因为凭证式国债债权管理缺陷,而难以接受银行的提前兑现要求。

  先天不足的债券

  中国从1994年开始发行凭证式国债,目前这种债券在设计上的两个缺陷已经暴露无遗,为今天的提前兑现风险埋下种子。

  缺陷之一是发行方式。按照现行规定,商业银行每年年底向财政部上报次年承销凭证式国债的额度。同时,由于以往个人投资者对凭证式国债热情极高,所以商业银行上报的承销额度都较高,甚至还出现过财政部为了平衡各家商业银行之间的利益,特意向一些中小银行多分配一些承销额度的情况。

  作为承销、包销商,商业银行除了获得代销收入,还要承担接受提前兑现的责任。按照商业银行的做法,通常是留出部分债券作为资金运作的方式,剩下的债券向公众出售。但是,由于凭证式国债不能流通,只能持有到期,对于流动性要求较高的银行而言,并没有很大吸引力。所以,通常银行都会尽量出售,迫不得已时才会自留。“2002年以前,凭证式国债都不够卖,可是2002年后,因为票面利率太低,投资者热情少了很多,商业银行不得不被动持有。”中国工商银行资金运营处专家表示,这些债券资产拿在银行手里占用现金,在加息过程中,银行被套牢的资产实际贬值。

  凭证式国债设计的第二个缺陷就是不可流通。不论是个人、机构投资者还是银行,都必须持有到期才能获得足额的利息收益。因此,这类债券在加息过程中就非常容易受到提前兑现冲击。而这个冲击的买单者,往往是银行。

  商业银行的隐忧

  “银行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凭什么要被迫投资这种产品?如果在其他证券投资中银行因决策失误而遭受损失,那活该,但被动持有凭证式国债,却有强制之嫌,不符合市场规律。”某商业银行资金部负责人指出。

  对于商业银行面对的风险,央行亦有担忧。据了解,去年以来,央行负责凭证式国债发行工作的国库司就多次召集商业银行探讨解决之道。最近一次相关的会议是在今年6月,当时加息预期强烈,2004年(第二期)凭证式国债发行量少于计划量。“这里就有商业银行的抵触存在。当时货币市场的利率已经非常明显走高,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加息已经开始。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持有利率非常低的凭证式国债,无异于自焚。”中国建设银行资金部个人业务处专家指出。

  在商业银行的强烈抗议下,央行货币政策司不得不出面与财政部协调,要求允许商业银行向财政部提前兑现积存的凭证式国债。但财政部的态度非常不积极。

  财政部的担心

  财政部也有自己的顾虑,担心商业银行把自己的投资失误通过提前兑换凭证式国债而转嫁给财政部。

  财政部国库司内债处负责人告诉《财经时报》,按照现有凭证式国债的管理方式,以填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凭证式国债收款凭证”的方式进行债权记录,并且由承销团成员分支机构进行管理。换句话说,究竟有多少债券是银行自留持有,多少是投资者提前兑现的,只有银行掌握,财政部无法控制。

  “如果在没有解决方案的情况下,轻易允许商业银行向财政部提前兑现,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做‘花账’,把自己主动投资的债券,混同于投资者提前赎回的资产,一股脑转给财政部。财政部不能承担如此损失”。

  此外,财政部认为,虽然2003年以前发行的凭证式国债票面利率不高,但是如果现在提前兑现,依然会损失利息收入,因此不会出现兑现潮。只有商业银行自己持有这部分债券才会增加投资成本,对于这种情况,财政部没有责任帮助解决。

  对于财政部的解释,商业银行不能认同。某股份制商业银行表示,凭证式国债的债权管理规则都是财政部设计的,制度缺陷不该由商业银行来承担。“在加息过程中,财政部越早解决这个问题损失越小,否则随着加息的累计幅度超过国债提前兑现利率,大规模的提前兑现必然出现,届时,商业银行的风险将非常大。”

  【版权声明】本文为(媒体名称)授权刊登之作品,其他网站不得转载本文全部或部分内容,除非经和讯网-《财经时报》授权许可。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国债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