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2005年中国经济向好无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7日 10:15 《财经时报》

  目前中国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平稳和快速增长的体制性因素,最突出的是土地、资金、劳动力等最主要的生产要素的配置机制还不够合理;2005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仍有可能保持在8-9%的区间,价格水平的上涨幅度也会略低于2004年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执笔人:郑京平 冯春平 姜雷光 刘爱华

  尽管一些国际预测机构近来纷纷调低全球经济2005年的增长预期,但总体上看,调整幅度不大,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大趋势不会发生改变。温和而稳定的世界经济贸易环境,对中国出口和利用外资仍将有利。

  中国国内环境方面,多种因素支撑经济继续看好。首先,经济处于上升阶段的大趋势没变,内在增长动力较强。2004年,消费者信心指数在一度回落之后开始企稳回升,9月份为91.3点,比6月份提高1.1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三季度达132.5点,比二季度提高1.1点,显示出微观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走向预期良好。

  其次,投资过快增长、粮食生产逐年下滑等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得到缓解,物价上涨趋于平稳,为2005年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宏观经济大幅波动的风险有所降低,经济发展的后劲更强。

  三大需求仍在拉动

  首先,出口需求增长速度会有所回落,但仍会保持在适度水平。由于近年来出口的高增长已抬高了基数,另外,受到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美元贬值因素减弱,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退税机制改变的影响,预期2005年中国出口增长速度将会低于2004年。进口总体上会与出口同向变动,但目前国内对一些资源性产品的需求增加较多,因此,尽管2005年中国仍会保持贸易平衡或略有顺差,但达到这种程度已开始有一些难度。

  二是消费需求将大体保持稳定。由于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加之消费环境在进一步改善,2005年居民消费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势头。但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汽车等已持续热销几年,继续快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加上商品房销售面积已连续第4个年头增长在20%以上,使得住房及相关消费增长受到一定的抑制。

  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将回落到适度增长区间。2004年前三季度,在建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18975亿元,同比增长32.1%;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5332亿元,同比增长25.4%,这两方面增长速度都比较快。社会上期盼土地管理等有关政策松动的呼声也比较强烈。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逐步推开,民间投资较快增长的势头能够得以延续。外资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30%-40%的高增长,预示2005年中国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还将使外商直接投资依然保持在较大规模。

  当然,目前中国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平稳和快速增长的体制性因素。最突出的是土地、资金、劳动力等最主要的生产要素的配置机制还很不合理,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潜在风险仍比较大。

  首先,土地的使用仍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说了算,缺乏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对土地使用效率的强势制约。

  其次,资金(信贷)的投放还无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尽管2004年8、9月间,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先后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许多国有上市公司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重要的是公司治理结构和实际经营行为的改变,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

  最后,尚欠缺对劳动力的必要保障。中国由于存在着巨大的劳动力供给储备,长期以来,许多劳动力,特别是一些农村劳动力在与雇主的对话中处于弱势地位。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其应有的权利仍难以得到必要的保障,工资收入低,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税费的缴纳很不规范。其结果是影响了企业在技术进步方面的努力,为即将到来的中期老龄化社会的经济发展留下了障碍和风险,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违背。2004年以来,个别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给出了警示的信号。

  此外,由于上述生产要素配置机制方面的问题,以及国内经济运行环境仍然偏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仍比较突出。特别是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飚升后,经济走势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尽管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但只要精心调控,这些因素能够得到较好抑制,加上中国经济运行的大趋势仍处在上升期,大环境及有利因素也很多。因此,2005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仍有可能保持在8%-9%的区间,价格水平的上涨幅度也会略低于2004年。

  建立长效机制

  为了使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近期的政策建议是,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继续把已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在重点防止反弹的基础上,保持应有的灵活性,留出足够的调控空间。

  从财政政策看,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为了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走出了通货紧缩的阴影,总体形势比较好,积极财政政策逐步淡出的条件已经成熟。财政政策向中性靠拢,不仅有利于缓解经济运行绷得过紧的问题,也可以在今后经济形势一旦发生变化时,增加宏观调控操作的回旋余地。因此,可以较大幅度地减少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数量。一些重大项目必需的资金,除可以利用结转国债资金外,应纳入正常性财政预算。

  关于货币政策,则应在注意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灵活采用各种政策工具,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保证经济适度增长的资金需求。

  从长期看,则应抓紧时机推进改革,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弊端,建立起长效机制。一是先从土地征用和转让制度的建立入手,尽快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中国国情,能兼顾各方面利益,能兼顾即期和长期发展关系的可操作性强的土地征用和转让管理制度。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保护,依法强制性地建立起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是要继续加快和推进国有金融体制的改革,实质性地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企业和金融体系,使经济运行有必要的金融支持。

  此外,还要在进一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的同时,抓紧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创造条件逐步统一内外资企业税率,为各经济主体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