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热钱再次涌入中国 外汇局抛出三大杀手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6日 09:52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杜 艳 上海报道 美元正在失去往日的魅力。
11月4日,上海外滩,游荡在一些商业银行门前的黄牛们没有了以往兑换美元的热情。当天,黑市交易美元的买入价为8.21元(卖出价8.24元),低于银行8.2144元的现钞买入价。而在平时,黑市价格一般会高于银行牌价5个基点以上。 黑市美元价的急转下调并非偶然。前不久,10月下旬,上海的黑市甚至出现了拒收美元的现象。 美元在黑市的暗淡走向,与国内居民结汇意向强劲、企业“外借中用”的趋势相吻,这些由人民币升值预期推动的表象,在中国的外汇储备上表现出一条坚挺的上扬线。至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扣除注资中行、建行的450亿美元外,余额为5145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113亿美元,同比多增136亿美元。 对于国际收支的持续净流入压力,国家外汇管理局给予了密切关注。11月3日,国家外汇局副局长马德伦亲临上海,就短期外债情况进行调研。 而前一天,11月2日,外汇局酝酿已久的三项大动作——查处违规结售汇、打击非法外汇交易、反洗钱,同时反映在其官方网站上。 一方是汹涌而入的境外资金,一方是严密控制的资本防线,两者的较量随着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不断升级。 热钱再袭中国 2004年,中国的外汇储备继续了2003年以来的高增长态势,以月均100多亿美元的速度递增。外汇局的统计数据显现出一帘强劲的递增数列。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分析,外汇储备的加速增长始于2001年。当时美元8次降息之后,开始出现人民币与美元的利率倒挂,“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开始抬头,并在2003年伴随着美元加息周期的到来而越发强劲,国际资本随之加速流入中国和日本。“现在外汇流入的压力非常强大,而且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钟伟对下一阶段中国外汇储备压力的缓解并不乐观。 这种压力,从外汇局近期的表态中亦可见一斑。 10月1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针对市场情况表示:“单边豪赌人民币升值是一种不明智的投机冒险行为。”这种措词严厉的警告背后,是国际热钱针对中国的再一轮涌入压力。 钟伟认为:“现在已经进入了国际热钱和中国单边较劲的时刻。”虽然完成热钱的具体统计是一件极有难度的工作,但包括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等在内的数位经济学家均认为,“中国面对的热钱压力不比去年弱”,热钱的数量可能超过去年。 目前,在中国政府强硬回击了又一轮人民币升值炒作之后,部分国际投资者开始在香港寻求突破的机会。10月份起,香港金管局开始遭遇空前的热钱袭击,有香港消息称,10月份国际游资已经对香港注入了10亿美元。10月20日起,金管局数次入市干预,抛出数十亿港币稳定市场。 11月,博弈在继续。 11月2日,国家外汇局集中抛出了三大工作报告:《严厉查处违规结汇行为,积极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密切关注国际收支动向,坚决打击国际非法交易》,以及中国反洗钱部门发布的第一份报告——《2003年中国外汇领域反洗钱报告》。这被分析人士视为监管层“关注国际收支新动向”的风向标。 尽管外汇局的官员认为“这三份报告放在一起,可能是一种偶然,你们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但经济学家们更愿意相信,这不是简单的巧合,其中暗含的外资净流入压力值得关注。而外汇局在文章中表达的“今年,我国在贸易顺差下降甚至出现逆差的情况下,外汇资金依然保持较强的净流入态势,贸易结售汇顺差进一步扩大,资本净结汇占比上升。国内外汇供过于求的状况更加突出,影响了金融宏观调控效果”,不失为对当前外汇储备压力的客观陈述。 资金三路入境 是谁在操控国际市场的资本流动? 人民币升值预期与中美利差的倒挂,无疑是指挥资本流动的标杆。而在中国实行资本管制的情况下,逐利资本皆设法绕道前行。 一位外汇局人士分析,资本净流入的态势,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在三个方面有着集中体现。 在贸易领域,出现了“外汇顺收大于外贸顺差”的现象;在非贸易领域,个人因私汇款收入呈现跳跃式增长;资本层面则突出表现在外资银行和外商投资企业利用中、外资银行在外汇贷款结汇以及中、外资企业在外债管理等方面的差别待遇,采用“借国内外汇贷款—国内外汇贷款支付进口—出口收汇结汇—归还人民币贷款”、“借国内外汇贷款—国内外汇贷款结汇—归还人民币贷款”等形式,进行本外币债务置换,从而形成上半年以来国内短期外债和国内外汇贷款双增的局面。 据外汇局统计,上半年我国外债余额和流量大幅增长,截至6月底已达2209.8亿美元,比去年末增长14.12%,外债净流入量约为去年同期的6倍。 而在个人外汇收支方面,舒缓资金流入的压力也依然艰巨。据中国银行上海分行透露,该行今年以来的个人结汇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约50%左右,虽然没有出现突击结汇现象,但一直保持着比较大的业务量。 除此之外,一外汇局分局的人士透露,去年以来的很多惯用的规避管制、输入资本的方法依旧在继续。 今年年中,外汇局出台了《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暂行办法》,企业结汇途径受挫,企业对外汇的使用方式可能发生变化,资本项目的流入压力随之向贸易项目转移,并进一步扩大“外汇顺收大于外贸顺差”的局面。其中较为常用的模式是“外汇贷款—预付进口货款—预收出口货款—结汇”,它绕过了国内外汇贷款不能结汇的规定。目前,有企业甚至改变了以往来料加工差额核销的方式,实行全额付汇、全额收汇,以充分利用外汇降低企业资金成本。 具体而言,一些在华投资企业采取延迟利润汇出、外贸企业预收货款、个人化整为零结汇等手段,在合规的途径下达到规避管制的目的。以南方某市为例,2004年1-7月份,预收货款676笔,金额2184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5.4%、56.3%;预付货款249笔,金额1762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4.7%、153.9%。 宋国青分析,企业大量借用外汇贷款,除了利差的诱惑外,还受到今年宏观调控企业贷款困难的影响。由于银行收紧了对房地产等过热行业的信贷,不少企业就借助一些外资企业的资金使用便利,将外汇结成人民币缓解资金困难。 中国的压力与难题 “今年,除了个别月份外,我们都是贸易和资本项的双顺差,这只能带来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而持续的双顺差不是中国政府追求的目标。”钟伟认为,中国政府追求的是国际收支平衡或略有盈余,但目前无论是经常项目还是资本和金融项目,都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钟伟说,过去几年我国一直处于贸易项目顺差减少、资本项目顺差增加的趋势。贸易项目顺差减少反映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进口增加,这是一个让人担忧的信号。 从贸易项的结构看,一种分类方法是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反映的是“本土设计、有自主生产能力、原产地在中国的产品贸易”,但这部分我们过去一直处于逆差;相反,加工贸易的顺差却在增加。“中国更多充当的是世界装配厂的作用,贸易收入很大,但是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很有限。”钟伟说。 非但如此,随着中、外资企业税收等待遇的逐渐平等,外商中长期投资将有所回落。而短期外债的飙升, 更是隐藏了较大的金融风险。“(短期外债)流入的渠道非常复杂,中国的短债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15个点,需要重点关注。”钟伟说。 而即便不考虑今后的变化,仅就目前而言,由于货币与汇率政策的目标并非完全一致,外汇大量流入也造成了货币政策执行上的被动。 宋国青认为,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保持货币供应量的总量平衡,但有管理的汇率制度却在维护汇率稳定的同时,使央行在控制货币供应量方面只能被动操作。外汇的持续流入不断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量,这与央行今年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显然背道而驰,大大影响了宏观调控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