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钱转让 重庆荣事达未现资不抵债现象即猝死(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5日 11:28 时代信报 | |||||||||
嫁接市场网络 在接受采访时,面对记者的提问,轻纺控股集团的办公室主任是这样理解首次兼并的:“作为一个企业,最关键的就是产品和市场。1995年前后,市场上全自动洗衣机已经非常多,洗衣机总厂却还在生产过时或者只针对农村市场的半自动双桶洗衣机。洗衣机总厂要改变困境,除了更新产品,就只有拓宽市场面。荣事达是一个全国知名品牌,借助它成熟的市场网络,可以迅速改观。另一方面,荣事达也看中了三峡品牌在西南市场的网络。通过兼并后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即便是洗衣机总厂成为荣事达子公司之后,也没有更新产品,到停产之前一直以双缸半自动洗衣机为主打产品,很显然,荣事达只是需要洗衣机总厂的市场销售网络。” 换句话说,荣事达一开始就仅仅想通过三峡品牌做一次市场网络的嫁接,根本就没有打算重点发展这个外地分公司。 记者就此事联络荣事达集团,但无论集团总部办公室的袁(谐音)主任还是中美合资公司的市场部、公关部的工作人员,一听到“重庆荣事达”几个字后,立刻表示“这事不归我们管。” 流失的资产该追查 荣事达一元钱被转让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例如沿海一些整片地区的公有制企业被卖或者送了出去。 但值得质疑的是,即便再亏损的企业,难道就一点资产都剩不下么? 所以,应该追查这些资产的走向和企业的真实状况。现在出现了这种问题,可以说是因为处分不严,法律不全,官僚主义现象存在造成的。 倘若轻纺集团办公室主任所言不虚,种种迹象表明,这个“三不管”的企业从被兼并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迟早有被关门的命运。 抖动的盈亏线 虽然洗衣机总厂的命运似乎已经在冥冥中“注定”,兼并之初的重庆荣事达公司还是表现出了应有的生机。 合肥荣事达在获得了重庆洗衣机总厂100%股权之后,管理上进行了一定幅度的调整,将产品销售归属到总公司管理,重庆厂实际成为了合肥荣事达的一个生产基地。 由于只负责生产没有销售压力,所以新成立的重庆荣事达洗衣机厂在1999年之后持续赢利了三年。熊家发称在他退休之后,依然每年前往公司财务部门抄写一份统计数据:被兼并的1998年,重庆荣事达亏损总额为1316万元,其中兼并后的亏损额为700多万元。1999年,重庆荣事达转亏为盈,实现利润1003万元,2000年盈利1024万元,2001年盈利131万元。 但从2001年之后,该厂又一次滑进亏损的旋涡中,2002年亏损807万元,2003年亏损1611万元…… 利润波动打摆子 熊家发等人对上述亏损数字表示了极大的不解。他说:“在1995年之前,公司生产使用的模具(消耗性生产工具)都依赖进口,所以每年要在这方面摊销一大笔费用。而我退休之前已经将这笔费用基本摊销完了,从成本上讲,是呈大幅度减少的趋势,所以这样短的时间就出现严重的滑坡,有些不可思议。” “当然,也可能是两年的政策优惠到期了。”坊间传说的另一种说法似乎更有说服力。 根据资料显示,1998年重庆市人民政府139号文件《关于合肥荣事达洗衣机有限公司兼并重庆洗衣机总厂享受有关政策的批复》上列出了各种优惠办法。对该公司最有利的时段就是1999年至2001年。 但于女士对公司出现的利润波动的原因是这样表述的:“在开始的两年时间里,公司与只负责生产,不负担任何销售成本。但从2001年开始,由于市场竞争加大和运输成本提高,合肥总部要求重庆方面的产品必须支付到岸(到达销售所在地)的运输价格,公司的销售成本由此大幅度增加,以至形成了只要生产销售就增加亏损幅度的恶性循环状态。这在我们的财务工作中看得格外清楚,总部就是尽量多让重庆方面支付费用。” 为此,该公司的盈亏线就像是得了疟疾般不断抖动,也许这是导致它不得不第二次转让的原因。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