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盟各国政府积极走自由化路线推广EDI时,它们国内的中小企业却在担心,这会激化自家领地上的竞争。
文/谢秀钰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东盟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大多是在大的贸易伙伴之间
进行,比如日本、北美和西欧等地。而且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缺乏互补性,主要产品类型也很相似,都是以密集劳动力的出口生产为主。
东盟经济还有一个特点是比较支离破碎,不成体系,出口产品在其他大陆也受到歧视,这与其他大陆的经济集团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此,中国、日本的出口商想必有着深刻的体会。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墨西哥、中欧和东欧等自贸区市场,也给东盟带来了投资转移的新忧虑。加之新一轮WTO谈判进程的不确定性,以及APEC组织在贸易自由化方面的低效率,使东盟渴望能更快实现贸易自由化。
然而必须看到,虽然东盟一体化市场拥有超过5亿人口,但国民生产总值尚不足东亚(中、日、韩)三国的10%。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东盟的经济规模太小了,小得难以形成一个无国界的生产网络。因此,东盟必须要保持外向型的发展姿态,与东北亚以及其他主要经济大国结成合作伙伴的关系。
在2003年10月份的首脑峰会上,东盟各国领导人乐观地描述了自贸区的前景,并同意在2020年前,本着三个基本原则——政治和安全、经济、社会和文化,来打造一个新的东盟经济共同体。这个新的共同体将会成为一个单一的市场和生产基地,商品、服务和投资以及有技能的劳动力在其中自由流动,货币实现自由流通。
尽管如此,迫于自身的需要和压力,各国政府在进行自贸区谈判时,都对各自的产业战略安全予以考虑,并有所保留。比如,当东盟政府积极走自由化路线推广EDI时,它们国内的中小企业却在担心,这会激化自家领地上的竞争;日本一直为本国产品和服务在海外市场争取更好的进入权而努力,但在国内,日本农民却坚决抵制开放本国的农业市场。
值得一些东盟国家特别考虑的,还有制衡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的因素。最近的例子证实,一些国家在做出战略决策时,不得不考虑日本和中国的关系。这两大东亚势力之间形成的合作关系,就好比欧盟的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合作关系一样重要,然而,种种因素使得这两个东亚大国的不信任程度不断加深。
还有,东盟集团十个成员国的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也不一样,各自的兴趣点也不尽相同,具备的经济自由化能力和意愿也不统一。在这样的情况下,东盟国家在谈判时,很难形成一个意见统一的整体来与集团外的伙伴抗衡。1对1与10对1相比,个体的东盟经济很难获得一个好的谈判地位。而且,过多的、交错的自由贸易协定,只会使得原产地规则、生产标准等贸易标准或条款更加错综复杂,削弱规模经济。
让人感到高兴的是,一种比较务实的“2+X”模式正在被更多国家所采纳,在这方面,新加坡和泰国已经走到了前面。
总之,不管东盟的发展框架和时间表如何,都不应该是一个内向型发展的集团。首先,它已经从更开放的全球贸易系统中得到了很多,正在得到更多,并会给予WTO多哈谈判以支持。无论如何,地方主义都是多边主义的一个补充,但不会是替代品。第二,东盟将会需要外部的保护伞,也需要其他国家的市场和技术,从这方面来说,或许一个泛太平洋的自由贸易区是最终的结果。
谢秀钰
新加坡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