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财团遭监管机构严查 超级温州炒房团无疾而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3日 07:33 北京晨报 | ||||||||||||
本报昨天获得消息,“出生”仅4个月的两家温州财团已全面“触礁”。此时,央行加息已5天,房地产板块一直在下挫,有人断言,房地产暴利时代可能因此终结。 4个月前,温州人在中国首创“财团”这一概念,由十几家温州民营企业组成的两家财团中瑞和中驰甫一登场便被尖锐地指为是“更大的温州炒房团”。
4个月后的今天,这两家财团高薪礼聘而来的职业经理人已黯然离去。据说,温州当地的金融机构已接到指令,严格控制对两家财团的大额贷款。 昨天,学者尹中立向本报透露,这两个“超级炒房团”已名存实亡。尹中立是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研究员,最早正是他发现,成立财团是数百亿元温州民间炒房游资的一个隐蔽的新出口,并曾断言,这样的财团是不可能成功运作的。 温州银监局很恼火 由于将房地产作为自己的主要进军目标,两大财团实际已具备了产业基金的主要特征,从而由发展实业进入到了金融领域。 但自始至终,他们都未获得金融领域的经营许可。他们动辄数百亿元的豪言壮语早已引起了政府监管部门的警惕。 据尹中立披露,银监会的高层领导对此曾有明确批示,“温州银监局也很恼火”。后者不仅对两大财团当面责难,而且还数次深入企业调查,并向各商业银行发出风险提示。在9月份召开的一次紧急会议上,温州银监局希望所辖各商业银行严审对中瑞九大股东的大额贷款,并密切关注贷款流向。 银行信贷危机不仅使财团股东们各自的业务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且各方筹措的资金也并未流动起来——据称,两大财团的投资意向只是处在“纸上谈兵”阶段。 更耐人寻味的是,中驰财团的挂牌仪式至今仍未举行。 财团机制有致命伤 而溯源到“财团”成立之初,尹中立明确表示,这种由几家民营企业松散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注定会失败。 因为,在海外,财团一般指由极少数金融寡头所控制的巨大银行和巨大企业结合而成的垄断集团,如著名的洛克菲勒财团、摩根财团。它们通常是以家族资本为纽带自发形成的,“不可能靠外部力量凝合而成”。 尹中立介绍,真正的财团其内部不仅是统一的产权关系,而且还可以进行完整的资金运作,所有资金都可以在财团内部充分流通。与此相比,中瑞、中驰这样的财团,其成员都各自为战,很难在产权和资金运作上有整体的分配,根本称不上是“财团”。 这也导致了“空降”两财团的经理人双双黯然离开。 尽管股东们屡屡强调“现代企业制度”,但实际上他们始终难以割舍自身的利益,当初所允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也就成了空话。 更让经营者头疼的则是财团均分的股权结构——正如尹中立曾指出的那样,如此结构显然难有高效决策与有效激励,最终形成“谁都想说了算,谁都说了不算”的对峙局面。 房地产基金急需立法 虽然两大财团的高调炒作只收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但尹中立表示,民间基金介入房地产业,其实也不是一件坏事,只是我国在相关立法上仍存在一定的空白。 目前,我国近70%的房地产信贷都是来自于银行,而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将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适当地调用民间资本注入房地产业,既可以有效地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也可以促进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从两大财团“触礁”事件上看,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房地产业基金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尹中立表示,目前,房地产基金的立法时机已比较成熟,而社科院金融所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已开始着手相关方面的可行性研究。晨报记者 舒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