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洛
沸沸扬扬一年多的央行加息预期终于变为现实。央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此次利率调整无疑是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但贷款下限放开和存款上限放开这两个利率市场化的难点依然并未触动。
与以往利率调整对比可见,此次利率调整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是调高金融机构贷款利率。这是自2003年出现明显通胀压力以来,几经千呼万唤才出台的市场化金融手段。当然从升息幅度看,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仅仅上调0.27个百分点,因此,其意义更侧重于给市场信心和信号。
二是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这与原先设定上限为1.7倍既有很大变化,又没有实质性不同。变化在于,央行第一次取消了金融机构的贷款上限,对商业银行而言,无论是心理上和实际贷款定价上都是一个考验——怎样根据市场、客户来科学定价?说其没有实质性不同,是因为贷款利率管理的关键是下限管理。利率市场化的难点在于贷款的下限放开和存款上限放开。因此,虽然此次利率有了重大调整和进步,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并未进一步加大。
三是存款利率可以下浮。这意味着人民银行利率市场化自1998年开始进展以来,遵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的原则,已开始着手对存款进行“动刀”。
四是此次利率调控还有一个不为人所注意的关键点,就是对城乡信用社的管理思路发生了改变。按照去年底的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政策,一般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为1.7倍,而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为2倍。这意味着按照风险和收益对等的原则,给予农信社更多的自主定价机制,以体现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持和市场意识。而此次利率调整的规定却是,放开了对一般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上限,但对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只不过由2倍放大到2.3倍。这似乎表明,贷款利率政策的市场化进程还需要和金融机构的现代企业行为意识相配合,农村信用社的现代金融企业的经营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那么,这次突然启动的利率调整的动因是什么?
首先是最新的经济数据尤其是CPI。10月2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9月全国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为5.2%,低于上个月的5.3%,但仍旧在5%的通货膨胀“警戒线”之上。至此,CPI已连续四个月超过警戒线,通胀压力依旧存在。
其次,国际原油价格高企对中国CPI的影响不能掉以轻心。原油价格上涨对下游产品的价格传导作用,正以多种方式显现。
最后,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方式正面临着根本性调整。行之有效的行政手段,在快速实现调控目标的同时,也会对经济运行产生伤害。长时间使用非市场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不利于企业的微观运营,更会打击大规模兴起的民间投资。
我们看到,央行的调控思路正在得到决策层的认可,从某种程度讲,市场化的管理方式可能成为未来央行调控经济的主要方式。使用利率手段调整银行信贷总量,不仅可以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还可以有效地改善信贷结构。
当然,央行在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同时,下一步应该会加快汇率制度改革。因为这对中央政府改变经济管理方式,建立市场化的宏观经济调控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