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央行加息 > 正文
 

宏观调控走进拐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31日 14:24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王延春 北京报道

  中国央行网站在新闻发布中从来没有如此精确地标明时间:2004年10月28日18点14分。不过,这样的标注方式与央行所发布的新闻所具有的标志性意义是相称的。央行宣布:从2004年10月29日起,加息27个基本点。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

  同时,央行还宣布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并且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这是过去9年来央行第一次宣布加息。这一消息立刻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宏观经济出现转折

  “加息,意味着宏观经济走势出现转折。”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首席分析师陶冬说。在过去几个月中,他一直主张加息。他说:“这是宏观经济新的压力下一个必然的选择”。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评论说,央行选择空间有限。他解释说,在加息以前,由于银行利率不能反映通胀水平,导致资金供需极不平衡,人们倾向于贷款而不是存款,投资热一直得不到真正遏制,更有大量的资金进行投机。

  央行选择在前三季度统计数据发布后一个星期宣布加息耐人寻味。尽管9月份的通货膨胀率为5.2%,但是之前,国家统计局以及央行一直认为,物价水平将可能在四季度逐渐回落。10月初,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在谈及当前物价时也认为,当前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走势已经呈现稳中趋降的态势,预计四季度的价格涨幅还会继续下降。

  但一些学者和分析师却认为,在高位徘徊的CPI中,新涨价因素有越来越高的趋势。

  “宏观经济正在从下降的趋势重新步入上扬趋势。”陶冬说。他认为,中国经济正处在两个通胀高峰间的低谷中,并正在向下一个高峰推进。陶冬指的两个高峰,一个是粮食价格推动导致的物价上涨,另一个,或者说即将到来的一个高峰则是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通胀的压力攀升影响到明年的宏观经济。

  投行分析师指出,中国加息必然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不过,一些与中国经济密切相关的主要经济体也认为,中国加息对其影响不会很大。据外电报道,日本经济财政特任大臣竹中平藏周五称,他认为中国加息的决定不会对日本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

  加息可能只是第一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也是主张加息的学者,在央行加息之后,他发表评论说,加息政策正在奠定2005年的经济增长基调。他认为,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应当是在前三季度运行状况的基础上,探讨第四季度应当采取哪些相应的政策举措,从而为2005年的经济增长创造更大的空间。

  他说,考虑到中国的宏观政策1-3个季度的时滞效应,前三季度的发展趋势以及第四季度的政策走向,都在一定程度上隐含着2005年经济增长格局的蛛丝马迹。

  目前学界更为关心的是,进入加息通道的中国将以怎样的步幅加息。

  ING国际集团此日公布的一份报告认为,目前的焦点集中于10月份的经济和通货膨胀水平,如果10月份仍然保持当前趋势的话,那么央行可能会再次加息,并且还可能伴随着人民币汇率的重估。

  中金公司的报告则估计,年内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对银行信贷控制的力度将有所放松,银行信贷增幅有所上升。今年继续加息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中金维持年内加息大约50个基点的判断。不过,即使如此,实际利率仍然低于经济已经过热的2003年。

  报告说,这次加息幅度很小,如果加息被认为到此为止,对宏观调控的作用将会打折扣。而且,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很大、负利率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2004年9月,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实际利率已经连续11个月为负值。

  中金公司报告认为,虽然食品价格的涨幅将在4季度内出现回落,但是目前中国的消费物价水平上涨的压力依然较大。高涨的国际原油价格、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以及工资水平的上升都将为物价水平造成压力。通胀水平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同时,美国可能年内再度加息,为我国进一步创造空间。

  JP摩根经济学家预计,中国2004年底前将再加息25个基点,2005年还会继续加息。陶冬分析认为,未来18个月内,将可能加息200-300点。

  也许更值得关注的是,伴随着利率调整的,是否还有汇率的调整?一些学者认为,对于目前的中国经济来说,汇率调整可能是更为有效并且更能治本的工具。而此次加息也给汇率调整提供了丰富的想像空间。

  据外电报道,美国副财长泰勒28日称,中国加息决定是向弹性汇制迈出的又一步,此举不仅对全球经济有利,还将有助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不过,IMF官员28日对此提出质疑,这位官员表示,中国28日意外决定加息并不一定与向弹性汇率转变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有必然联系。

  巴曙松的观点是,利率调整之后,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也凸显其必要性。他认为,汇率的调整涉及到对外部门和对内部门、经济外向程度比较高的地区与相对比较低的地区的利益调整与平衡问题。实际上,当前的石油价格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汇率问题,是当前的汇率机制使得石油价格更高。

  他表示,在利率和汇率的调整过程中,利率和汇率水平的重估与利率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必然需要相伴而行。

  复旦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王自力表示,至少在目前,对所谓市政建设投资迅速扩张,基础设施贷款持续增长等,用市场化的利率手段加以控制,显然很难取得实质性效果。他说,未来几年,加息无疑是我国利率政策的基本走向,但现阶段,对利率工具在宏观调控中的实际效力不可高估,因此,在利率与汇率工具的选择上,目前应更多地考虑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为宜。

  不过,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一直主张对加息要慎重。10月28日,他对媒体表示,调整利率本来是很灵活的手段,但现阶段在中国,大家对利率手段看得太重了,往往把它视为宏观调控的“杀手锏”。宏观经济一有变化,往往就说“进入加息通道”,这种说法很不严肃。

  他说,央行此次加息还属于试探性的。

  宏观政策变局

  大多数分析人士都认为,加息意味着宏观调控正从行政手段让位于市场化的手段。美国财长斯诺也表示,中国央行28日的加息决定表明,中国领导层以一种更加成熟的方式,认可由市场机制来调控其宏观经济。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表示,加息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正面的,它标志着市场手段开始受到更多的重视,难以持续的行政手段将逐渐淡出。

  之前,行政性的宏观调控手段受到了诸多质疑,甚至央行的独立性也是业内外议论话题。一些学者认为,行政调控手段强化了行政审批,因而经济过热从某种程度上是审批出来的。

  巴曙松认为,此次加息调整较好地引导了市场的预期,同时根据金融市场走向,差异化地调整了不同期限的利息水平,显示了央行调控行为的市场化。实际上,市场化的调控行为对于市场主体来说,可预见性、可分析性相对提高,市场不再仅仅需要关注官员的只言片语,而要更多地把握金融市场本身的走向。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利率市场化步伐。他说,从发展方向看,利率改革将进一步迈向“贷款上不封顶,存款下不封顶”的更大的市场灵活机制。

  需要关注的也许不只是宏观调控手段。巴曙松在自己的文章中说,在去年关于物价和利率等的争论背后,越来越清晰地凸显出当前统计信息采集与发布上的缺陷。这已经成为制约宏观分析与决策的重要障碍之一。

  他认为,在讨论利率调整时,基于负利率的现实,许多学者呼吁上调利率;但是,一些学者也强调,货币政策决策参照的应当是核心物价指数,不应当是目前的CPI或者其他物价指数,但是,目前中国的统计部门并不公布核心物价指数,这使得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无从深入。

  他指出,就业状况本来是宏观决策的最为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但是目前我们还缺乏权威的统计数据;粮价走势是2003年以来影响物价走势的关键性因素,但是究竟中国的粮食库存多大、每年消耗的粮食是多少、最低的粮食安全线是多少?这些基本的数据也是难以找到的。

  因而,他认为,200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已经使得统计体系的缺陷日益显著,需要及早根据经济决策的需要进行改进。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