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文钊 北京报道
-设 计 邹波 肖利亚
一次令人惊讶的加息
2004年10月28日,星期四。
在诸多分析师认为央行还没有下决心的当口,中国做出了加息的决策,因而,那些海外投行的分析师几乎是不约而同的使用了“令人惊讶”这样的字眼。
这是一个令市场惊讶的举动。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首席分析师陶冬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长期的加息通道”。而德意志银行的分析师马骏说,中国央行加息比他们预期的提前了。该行本来预测中国将在未来3个月内加息。而国内一家投行的分析师在几天前也曾认为,短期内政府转变调控方法,以市场性手段替代行政措施的可能性不大。
而之前市场中流传的说法是,央行认为四季度物价将逐步回落,因而年内可能不会加息。
令人意外的是,央行在国家统计局发布前三季度的统计数据一周后即宣布加息,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发言人郑京平说,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不过他还是说,“宏观调控的成果还是阶段性的”。9月份当月CPI增幅为5.2%。根据之前国家统计局的分析,物价翘尾因素在8月以后将回落。同一天,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指出,从三季度的经济运行状况看,整个经济继续向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发展。
人们不知道这一决策究竟在何时做出,但是更多的分析师表示,加息表明决策层对调控手段的改变。中金公司于加息次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说,它标志着市场手段开始受到更多的重视,行政手段将逐渐淡出。
也许更值得注意的是即将于11月中下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去年的情况。去年年初,对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就开始了,而决策部门取得相对一致的意见,是在当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那么这一次呢?
央行早在去年年中即对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表示了高度的警惕,被学者认为是在政府宏观调控部门提出比较早的。但是在加息的问题上,央行却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审慎。今年以来,关于加息与否的争论几起几落,而央行为加息举措设置的可能底线则一改再改。颇有一种市场人士预期一再升高,学界呼声持续不断,而央行则步步为营的感觉。
加息争议几起几落
在过去的10个多月里,我们已经经历了多次关于加息的争论,好几次,人们都认为加息几乎是确定无疑的了。
2004年3月,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这可能是央行官员在8年后第一次公开的讨论到是否加息的问题。在2003年12月,CPI已经高达3.2%,2004年1月-3月CPI同比增长分别为3.2%、2.1%和3.1%而在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确定的调控目标为3%。
学者们开始讨论,加息是否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如果未来几个月,消费价格指数和投资继续快速增长,央行很可能进行8年来的首次加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当时这样说。他的观点后来作为智囊机构的观点被外电广泛引用。关于加息的讨论开始升温。
出席两会的央行高官声音一致。周小川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下一步央行要采取什么样的调控政策还需要观察,但目前央行没有加息的计划。而身为央行副行长,国家外管局局长的郭树清也认为,人民银行已经采取措施防止经济过热,目前还要继续观察,近期内没有必要加息。
不过,在这之后,央行副行长吴晓灵的一番话却为市场设定了可能加息的底线。4月下旬,吴在一个论坛上表示,央行近期无意提高利率,但是居民消费价格CPI如果继续爬升,导致目前一年期的贷款利率5.3%实际为负的话,会适时考虑提高利率水平。
6月8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济南、南京等地调研时表示,“利率变动要跟上价格变化,否则会形成负利率,导致居民消费行为和消费倾向的变化。”市场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中央将要加息的明确信号。当月更早一些时候,央行副行长李若谷在接受《亚洲华尔街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正在评估5月份的经济数据,如果5月份的数据不太好的话,中国央行将采取进一步的举动,包括可能采取全面上调利率的行为。
这使得市场把目光瞄向了5月份的CPI,而对加息与否的争论也持续升温。一些海外投行分析师相信,未来一个月内加息的可能性非常大。不过,数天之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CPI的涨幅为4.4%。央行则出面否认了加息的消息。时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李扬解释说,目前已经有迹象表明物价上涨已经是强弩之末,他预计今年下半年,迟则明年上半年物价上涨的趋势就会出现逆转。加之本外币利差较大,如果加息的话,套利空间会进一步加大,从而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息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也许,这表明业内对于加息的看法也并不一致。
在6月末,美联储宣布启动4年来的首次加息,中国是否追随美联储的步伐成为市场对周小川的最大猜想。随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的CPI涨幅已经达到5%,接近了央行官员之前所说的临界点,7,8两个月的涨幅更是触到了底线,均达到5.3%。这之前,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穆怀朋曾经说,央行是否加息,需要观察6、7、8月份连续的物价变动水平之后,才有可能做出决定。
实际上,二季度的数据为加息的支持者提供了另外一种依据。他们认为,既然宏观调控已经取得成果,那么适时地转换调控手段,从行政手段转换为市场化的手段,比如利率,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8月23日,周小川的讲话又引发了市场的猜测。他说,尽管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并已见成效,但当前总需求扩张及通货膨胀的压力还没有明显减弱。
从统计数据来看,央行其实面对着更大压力,也就是7月份,投资在连续数月下降后出现了反弹。陶冬说,目前的紧缩政策不足以抑制投资的迅猛增长之势,加息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他预计新的宏观调控措施还将出台。
不过,9月6日到沪参加伦敦金银市场协会2004年全球贵金属年会时,周小川直截了当地回答了关于加息的提问。他说,目前讨论加息或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还是早了点,央行还要看8月份的数据。之前市场人士纷纷传言,央行将会在“十一”加息。周小川表示,传言只代表市场观点,不代表央行观点。
事实上,在这三个月的数据都出来后,央行又为自己设定了新的底线。9月19日,参加首届世界工商协会峰会的周小川被记者一路追问,只放下一句话:目前“物价运行还算平稳”。
更权威的回答来自于温家宝总理。9月23日,正在吉尔吉斯共和国访问的温家宝,被香港传媒问到内地近期会否加息时表示,中国是否加息要视乎宏观经济情况以及通货膨胀走势。他说,今年一至八月,中国物价居高,这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属于去年的“翘尾巴”因素,我们对加息与否是要从全国的实际出发。
对于利率最近的表示则来自于周小川,10月1日,周小川在华盛顿接受小范围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目前中国央行尚无加息打算,当前利率保持稳定为妥。
很多人认为,那是对于今年是否加息的一个结论性的表态。
现在,在将近一年的争论中始终保持谨慎的央行开始了新的选择。陶冬说,如果说加息时机的话,四季度已经是晚的时机了。而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谢国忠说,不管多晚,加息都是没有办法回避的。
不管怎么说,这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