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与中国北京国际论坛三年综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9日 16:41 新浪财经 | ||||||||
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四年来,为适应世贸规则的要求,中国各级政府积极调整相关政策,各个行业主动改变经营策略,形成很多建设性的尝试和探索,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北京WTO事务中心是处理WTO事务的专业机构,汇集了一大批熟知WTO规则和运行机制的海内外人才,在世贸组织经济事务、法律事务、信息服务、组织相关培训和对外交流方面,
三年回眸,中心论坛有三大特点: 一、选题精当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将为此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中心考虑到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建设适应WTO和经济全球化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的行政管理干部队伍,是领导中国完成制度变迁和社会变革的首要课题,于10月份承办了“加入WTO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年会,详细介绍了WTO基本框架与主要规则、分析“入世”对我国经济与主要行业、对政府工作的影响,并针对党政干部企业领导人员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为入世后的行政干部人才培养和储备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2002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第一年,中国社会各个层面都感受到入世的冲击和挑战,并做出了积极地回应与探索。为了有效地交流经验教训,加强借鉴和切磋,中心举办了第二届WTO与中国:北京国际论坛。该届论坛进行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周年回顾与展望,听取了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介绍,研讨了经济形势的变化趋势。本届论坛既回顾一年来中国适应入世冲击所作的调整与改革,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从中央和地方政府两个层面,对入世过渡期中国法律、政策的调整进行了分析研究。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在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更需要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和贸易秩序,需要多边贸易体制所倡导和维护的健康、良好和稳定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因此,2003年的论坛便以WTO新一轮谈判与中国小康社会建设为主题进行,与会代表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与思路,特别是如何利用好加入WTO后过渡期的机遇,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需要的政策支持和实践措施令人耳目一新。 三届论坛的举办都是围绕加入WTO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而进行的,以行政体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为主线,探讨入世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的应对之策。第一届论坛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入手,探讨入世对我国政府工作的影响与要求,行政管理体制如何变革,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2002年的第二届论坛主要进行了入世一周年的大盘点,交流应对入世之策,展望过渡期经济发展问题。第三届论坛跳出经济增长的窠臼,关注中国社会发展,探讨入世与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三届论坛主题不同、侧重点不同,但都围绕入世对中国的影响展开探讨,关注制度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主题一脉相承,意义深远。 总体而言,中心论坛把握住大势,未雨绸缪,提出了前瞻性很强的议题,并荟萃各界精英,纵论国是,献计献策。 二、成绩斐然 (一)论坛提升了北京WTO事务中心的形象 在北京市商务局和其它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中心成功举办了三届高规格的WTO与中国论坛,硕果累累,反响巨大。另一方面,中心工作人员在筹备、举办论坛的过程中所显示的深厚学术功底、对中国经济社会问题的深刻见解,以及应对国际大型活动偶发状况中所表现出的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都得到了中外宾客的一致认同与赞赏。我中心在活动中给众多嘉宾留下了良好的形象,国内外百余家知名新闻媒介的报道也进一步提升了我中心的形象,树立了中心的品牌。 (二)论坛为与会者就WTO与中国议题提供了交流平台 针对中国加入WTO后法律、政策、经济、社会形势的各种变化及趋势,三届论坛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影响深远的议题。论坛汇集了来自于海内外各个领域的高层领导、著名学者和业界楚翘,深入研讨,互相交流。论坛在国内首次对中国WTO事务参与的主体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中国在强调WTO为我们带来挑战的同时,更要重视WTO为中国带来的机遇,并切实作好利用机遇在未来的经贸实践中提升综合国力的工作;来自各省市的代表对区域经济在加入WTO以后经济发展的策略问题做了充分的阐释,通过大量的数据说明了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地方经济和政府体制改革的特征性变化,并对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的模型支撑;在华的外国企业及其行业协会还专门就中国入世一年以来的政策和法律变化做了研究和调查,并利用论坛的机会向外界宣布了这些调查的结果和由此说明的问题,引起包括WTO官员和其它国际组织官员的极大兴趣。 (三)论坛为北京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论坛在很多议题上都直接或者间接的涉及到北京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通过大量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讨,为北京市落实入世行动计划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操作层面的支撑。通过论坛的平台进一步展示了北京市政府乃至中央政府在履行入世承诺方面的积极进展;一些演讲嘉宾从不同角度对北京市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具体的建议。例如,北京市要更多的吸引外国投资,还需要进一步改善目前的投资环境,打破一些领域的垄断,加快自由化的进程;与会嘉宾关于服务业,特别是金融行业、教育行业、法律、设计等专业事务所提的建议对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经很大的北京市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嘉宾还就北京市WTO人才建设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培养思路和计划,就区域经济和发展中国家入世后经济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对北京市政府发展经济的战略和具体政策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思路。 (四)论坛取得了许多学术成果和政策建议 论坛的举办得到了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支持,来自国际组织、学术机构和政府机关的参会嘉宾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都有高水准的建树。他们就世贸组织与中国经济的关系、WTO新一轮谈判和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关系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在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与新一轮谈判、服务业开放、WTO后过渡期的市场冲击和企业对策、新一轮谈判对我国小康社会建设战略目标的影响等领域提出了很多新建议、新问题和新观点,形成了百余篇高水准、高价值的论文,其中许多已转化为各级政府应对入世的政策措施。 (五)论坛取得了WTO的支持,加强了国际间交流 三年来与会的嘉宾包括世贸组织总干事素帕猜博士,WTO贸易与财政司司长理查德.艾林、联合国贸发会议外资司司长卡尔.索旺,他们对论坛的成功召开和巨大影响深表满意,并在墨西哥坎昆会谈、美国蒙特雷学院研修、瑞士日内瓦WTO总部参观交流方面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论坛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合作,美国贸易代表高级政策顾问吉赞.费克特库提、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皮埃特.博特里埃、世界银行贸易发展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威廉.马丁都先后参加论坛,就WTO与中国的各种问题广泛交流;论坛也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友谊和沟通。许多来自非洲、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参加了关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入世过渡期、把握市场开放进程的议题研讨。一些著名的非政府国际组织领导人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问题,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入世谈判方面的经验总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些国际交流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思路,为中国今后在WTO框架下的谈判工作和理论研究都提供了最新的素材。 (六)中心积累了举办大型会展的经验 连续三年顺利圆满地承办高规格的大型国际会议,显示我中心雄厚的科研实力,深厚的学术功底,丰富的人脉资源,是我中心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学术能力的完美结合。三次论坛一次比一次规格高、人数多、反响强,论坛留给众多与会嘉宾的良好形象也为我中心以后举办此类活动积聚了人气,树立了口碑。我中心积累了举办大型国际会议的宝贵经验,在如何办好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如何体现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如何利用国际论坛的平台,更好地为北京市的经济建设提供可操作性的政策和法规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心得,今后将在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贸易和投资活动的实效方面进行更多探讨。 三、反响巨大 论坛规模大,规格高。入世前后,国内就WTO的议题举行过很多不同规格和层次的研讨会。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中心凭借业界声望,有效组织,聚集各界精英,举办了高规格的论坛,尤以2003年的论坛为最。这是中国政府主办的第一次高规格的国际论坛,也是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一次关于WTO议题方面的国际论坛。 先后参加论坛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原外经贸部部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石广生,商务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于广洲;有北京人民政府市长王岐山,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陆昊;有世贸组织总干事素帕猜博士、美国贸易代表高级政策顾问吉赞.费克特库提、世界银行贸易发展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威廉.马丁等;还有各行各业的专家、知名人士,如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唐双宁、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会长李慧芬、商务部外资司司长胡景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李善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所长江小涓、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刘彩、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家仁。参会嘉宾与代表达到2000多人,盛况空前。 论坛反响巨大。国内外有50多家媒体对2002年论坛进行了报道,反响很大。2003年的论坛,更吸引了来自国内外100多家媒体的140多名记者。采访报道的媒体包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香港无线电视台、北京电视台1、2频道、新华社、中国新闻社、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北京日报等国内外著名媒体。报道的广度和力度为同类会议之首,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 2004年论坛展望 入世第四年,中国宏观经济整体运行良好,综合国力进一步加强。随着中国政府逐步兑现各种承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社会面临着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机遇,市场逐步开放和行业管制的放松,中国蕴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机会和市场机遇。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即将召开的2004年WTO与中国:北京国际论坛以WTO后过渡期市场环境与机会为题,分析、探讨WTO后过渡期市场开放所带来的广阔市场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