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过渡期内跨国公司在华基本战略趋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9日 16:37 新浪财经 | ||||||||||||||||||||||||||||||||||||||||||||||||||||||||||||||||||||||||||||||||||||||||||||
摘要:从外资进入中国的方式演变历史看,跨国公司在华战略表现为不断走向相对独立的基本趋势。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首次开始出现外资企业独资化倾向开始,到外资不断用并购方式进入中国,这种独立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与之相对应的中国涉外经济管理制度与方式上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种变化并在中国的市场环境和机遇上表现出来。以中国加入WTO前后为转折点,这种变化突出表现为从抵制跨国公司并购向不断对跨国公司开放并购,这种转变进一步促进了跨国公司在华相对独立化的战略转变。在中国加入WTO后过渡期内,由于
在中国加入WTO的前过渡期内,正值全球国外直接投资(FDI)流量从2000年的巅峰向低谷下滑之际,然而这一时期内中国对FDI的吸收却大幅增长,目前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FDI目的国。这种情况和中国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市场经济环境不断宽松,法律制度建设持续完善密切相关,同时也是中国加入WTO的直接效果。在持续增长的FDI流入中,跨国公司,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尤其引人注目。 首先是他们的项目平均投资规模大。据不完全统计,世界500强中已有400家在中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这些项目的平均规模达到3000多万美元,而在华全部外商投资平均规模则不足200万美元;其次,这些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带来的不仅有资本,而且还有技术。目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大约600个,其中世界著名跨国巨头则建立了100多个。第三,大型跨国公司是外商以并购方式进入中国的主要代表。目前,中国吸引外资总量已达到5000多亿美元,其中大约有5%是大型跨国公司以并购方式实现。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到中国加入WTO后的前过渡时期内,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加速是中国吸引FDI的突出特点。加入WTO之后,按WTO规则要求,中国制定或修订了一批法律法规,对行政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进一步促进跨国公司以多种方式进入中国创造了更便利的投资环境和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为适应中国加入WTO后经济社会和法律环境的变化,则不断调整其在华战略,这种调整既有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需要,也是对中国制度建设、市场环境和机遇的积极响应。 另一方面,由于涉外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国际市场的变化对国内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进入国内的跨国公司的行为也越来越直接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在加入WTO过渡期结束之后,这种双向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但是,在加入WTO后过渡期内,这种影响会是什么样的呢?也就是在后过渡期内,跨国公司的在华战略会表现出现什么明显特点?又会对中国全面兑现入世承诺的最后准备产生什么样影响?这些是中国加入WTO后过渡期内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以下,本文从在华跨国公司总体战略演变、中国应对FDI流入方式的政策变化,以及他们未来可能的趋势等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本文的结论是:后过渡内中国的市场环境将进一步促进跨国公司独立化趋势的加速。 一、跨国公司在华战略的基本演变 可以用3个关键词来描述跨国公司在华战略的基本演变,那就是独资、并购和积聚。 从外资流入中国的方式看,在1992年以前的大部分年份里,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是对外借款,曾占利用外资总额的60%--70%。多数跨国公司在中国只是设立了代表机构,在华主要从事贸易活动。1992年之后,FDI开始成为外资进入中国的主要方式,但大多以合资合作企业为主。包括世界上主要跨国公司在内,其进入中国的方式也是从合资公司开始。1997年以来,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经营战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把经营活动从贸易和转让技术转变为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在投资方式上,则是外商独资企业数量的快速上升,独资已经成为进入中国FDI的主要方式。 1994年----2003年外商在华投资方式变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由于1998年前后统计口径差异的缘故,表中数字采用合同利用外资金额,以便于比较。 与此相伴的,则是投资性控股公司的出现。不仅如此,近一两年来,随着跨国公司总部搬迁热的出现,跨国公司还加紧对华实施"植根中国"的本土化战略。 在跨国公司独资化过程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外资在华并购的出现。跨国公司试探性并购式投资,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日本的五十铃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受让北京北旅法人股。其后,跨国公司从合资开始转向控股收购和控股联营。收购的方式有整体收购,此外,跨国公司还以通过购买境外上市公司的股份等方式并购国内的企业。从产业分布上看,目前跨国公司对我国的跨国并购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在饮料、化装品、洗涤剂、彩色胶卷等行业已形成相当程度的垄断,目前正在向橡胶、医药、啤酒、家电等行业扩张。中国加入WTO以后,跨国公司在华兼并收购趋势越来越强劲。 虽然目前外资以并购方式进入中国的资金额仅占到中国全部利用外资额的5%。但是,并购在外资独资化过程中却越来越表现出主要特征。主要跨国公司在华战略大多已经完成合资----增资----收购----独资(控股)----整合的过程。在新增外资流入中,无论是“绿地投资”增量中占主要方式的独资,还是以并购方式进入中国的投资,其明显的趋势就是独立化,这一点和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中充分利用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策略基本保持一致。 和这种战略变化相一致的另一个现象是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数量持续增加。截至目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了大约600家研发中心,其中世界大型跨国公司则设立了大约100家。其中大约40家亚洲区域研发中心。因此,对同一家跨国公司来讲,在不断独资的过程中,通过设立投资性公司积聚其在华资源,整合其在华业务,服务全球整体的战略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单个跨国公司独资化、积聚化趋势不断加强的同时,作为一个整体,外资企业的积聚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今后,相对独立化将是跨国公司在华战略的基本特征,而在中国加入WTO后过渡期内,这种相对独立化的特征将开始加速表现出来。 二、加入WTO之后中国政策环境的变化对跨国公司战略的影响 与跨国公司战略变化趋势相对应的是中国对外经济管理政策的变化,这种变化可概括这样3个关键词:谨慎、承诺和适应。 随着中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加速了跨国公司在华战略的转变,兑现了中国加入WTO的承诺,也顺应了跨国公司战略转变方向的要求,对跨国公司按照既定的发展战略加速发展提供了制度环境条件。同时,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不仅促进了跨国公司战略方向转变的加速,而且对整个外资流入中国的方式,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进程,对中国整个社会的转型都产生了、产生着、而且将进一步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相对于一般贸易壁垒的消除,中国加入WTO后在投资领域的开放,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满足自己战略转变的机遇,也深深影响着中国未来更长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虽然颁布的这些法规、法律在可操作性上从一般性、原则性和指导性,逐步转向具体、详细的实际操作细节和操作程序转变。就中国而言,相对于跨国公司加速战略转变的机遇,中国本土企业承受的可能更多是压力和挑战。 从抵制到兑现承诺,中国政府面对跨国公司的战略转变发生了较大变化。然而,在未来一段时期,至少在加入WTO后过渡期内,中国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应对将要面对将是如何适应自己的变化,如何适应跨国公司投资战略的变化,如何适应整个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的变化。从最近中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上市,我们也许可以看出为尽快适应这种转变中国所作的努力。 三、后过渡期内跨国公司战略转变与中国本土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 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在加入WTO过渡期内,跨国公司将加速其独立化转变,而中国本土企业将面临如何适应随之而来的巨大挑战和竞争。同时,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将越来越相对积聚。届时,中国市场上大致可以看到四种相互竞争的局面: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外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这个局面也可以用3个关键词来描述,那就是融合、双向和多赢。 随着进入中国加入WTO后过渡期,中国越来越接近全面履行入世协议承诺,中国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宽松,越来越遵循国际规则的要求。同时,中国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激励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跨国公司不得不整合自己的在华资源。随着竞争的加剧 , 任何一个公司都不得不将自身的资源逐渐集中于其最具优势的环节或能力 , 而将其不具竞争优势或优势较小的业务部分外包给其他公司,通过协议或客户网络获得公司生存所必需的外部资源支持。 但是这种不断演化、延伸的网络关系是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与合作中形成,是在相似的文化特征背景下,公共熟悉的规则环境下、相近的行为习惯下逐步发展形成。从目前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积聚情况看,可以大致看出一个粗略的板块区分:欧美企业板块、日本企业板块、韩国企业板块和港台企业板块。这些板块内部,特别是来自台湾的投资者,基本上都形成了比较齐全的产业链体系。随着服务业的全面开放,这样相对封闭的体系将会越来越明显。 这种外资企业自身间的相互融合,显然阻断了中国本土企业在国内与外资企业的相互融合。相对而言,中国企业在一些重要制造业领域,比如汽车制造、IT行业、医药行业等,将越来越来边缘化。在后过渡期内,跨国公司之间的产业融合将多于它们对中国本土企业的产业融合。这对中国本土产业既是一种压力和冲击,同时也是对中国企业的一种相对便利。除了以中国市场份额战略为导向的跨国公司,比如洗涤剂行业、啤酒行业和汽车等行业内的公司,将不断用购并方式取得市场垄断优势外,那些以成本为导向的跨国公司,可能更多采取独资方式,而继续与中国本土企业保持相对独立的局面。因此,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可能还会呈现按资本来源而相对积聚的局面。 同时,中国的本土企业也不得不主动走向国际市场,不得不融入国际社会,不得不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从而出现后过渡期内另一个融合的局面。中国企业以并购方式走向国际市场,以资本运作为方式利用国际资源既是一种竞争的结果,也是中国充分享受加入WTO应得权利的选择,当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推行的一项基本战略。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中国公司的身影越来越频繁出现。虽然相对于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这些企业都还没有什么知名度,但是,这种趋势却越来越强劲。截至2003年底,大约有7000多家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累计金额大约为110亿美元。 因此,两个方向的融合在加入WTO后过渡期内及其以后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是外资继续进入中国,在中国境内的融合,另一个则是中国企业扩大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的融合。 现阶段中国海外投资公司多以原材料和能源行业为主导,这类企业是最大的国有企业,他们在国内具有相当的竞争实力和影响力,在国内目前还没有和外资企业发生正面直接竞争,他们主要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企业进行竞争。而在国内与外资企业发生可能发生竞争的制造业企业由于竞争力的限制,则将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的边缘地带开辟新的生存环境。 因此,中国加入WTO之后,无论是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还是走向国际的中国公司都将在全球市场框架下重新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越来越细的市场分化将成为未来市场环境的主要特征。而如何在细分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与发展是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和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公司共同面对的挑战。然而,无论具体的企业和行业会发生什么样的资本和组织变动,作为义无反顾地履行加入WTO协议承诺的中国来讲,开放的中国仍将是利用外资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多赢受益者,而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同样也是多赢受益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