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补贴盯上中国制造 (3)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6日 14:34 南方日报 | ||||||||
专家视点:“市场经济”不代表万事大吉 国务院参事郎志正认为,中国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进程中,贸易摩擦不但不会减少
中国常驻WTO代表团法律事务主管官员荣民特意撰文指出,在“非市场经济国家”问题的解决和防止被实施反补贴调查上应保持一个平衡点。 中国遭遇反补贴可能增多 郎志正评价,经过多年贸易摩擦交锋后,中国企业无论在反倾销、特保措施还是337条款上,均与对手打了个平手。理由很简单,全世界都需要中国制造的产品。 在狂舞一轮轮贸易大棒后得不到便宜的海外贸易伙伴终于向中国举起了新武器——反补贴。反补贴连同反倾销、保障措施一起,被视为世贸组织允许的对本国产业实行保护的合法贸易救济措施之一。 郎志正昨日向记者分析,随着今年加拿大率先对中国产品实行了反补贴调查,中国今后遭遇各类贸易救济措施调查,包括反补贴调查在内,数量肯定会逐渐增多。据统计,1995年至2003年,全球共发起反补贴调查168起。 反补贴调查的核心是补贴信息的收集。各种消息表明,美国、欧盟作为全世界反补贴措施的最主要使用者,已在密切关注中国各类补贴政策和信息。 政府和公众必须认识反补贴 与反倾销相比,一直以来国际上反补贴案发生较少。因为实施反补贴调查时被调查对象国政府提供给该国生产商补贴的详细资料很难获得,而且补贴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因此,除非在被调查对象国政府补贴行为非常明显的情况下才实施反补贴调查,原则上世界各国一般不愿对其他国家进行反补贴调查。 另外,长期以来,中国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西方国家认为在中国生产资料价格受政府的控制,难于将政府补贴和实际生产成本区分开来,因而在采取贸易保障措施时都对我国采取反倾销调查而不是适用反补贴调查。 荣民认为,目前,基于“非市场经济国家”问题,世贸组织主要成员尚没有全面使用反补贴措施。近期加拿大基于给予中国企业“市场经济导向企业的认定”(并非对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认定),已经开始对中国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因此,面对反倾销应诉重负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反补贴措施的应对。 启示:警惕高额反补贴税 此次加方在广东省实施的反补贴调查涉及商品价值虽少,但无疑能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带来启示: 一是各地政府部门在制订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时,必须运用好世贸规则允许的绿灯与黄灯补贴,取消红灯补贴;二是相比起应对国外反倾销实践,我省政府和企业应对国外反补贴实践经验少,必须加大对相关法规的研究和培养熟悉相关程序的人员;三是有必要建立健全贸易预警监测机制,及早化解贸易风险。 反补贴调查的核心是补贴信息的收集。目前,国内对于行业和产品补贴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相对滞后,一旦发生反补贴调查,中国的应对难度将十分巨大,容易导致被征收高额反补贴税。 专题撰文(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 谢思佳 程满清 通讯员 廖月顺 汪沛洋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