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漏丹 昆明、丽江报道
九点半,李向群蹲在自家门前的路口,面前摆着一个搪瓷脸盆、一个红水桶和一个小布袋。这些家伙事儿里装的都是鱼,最大的鱼长不过小指,最小的只有指甲盖那么大,总共有三十来斤。
25岁的李向群是拉市乡打渔村的村民,从她的家往东走十几公里,就是丽江古城。这些鱼是她一大早从三四个渔民家里用两块钱一斤的价钱收来的,现在,她正在等丈夫过来接她,把今天收的鱼卖给丽江城里的小餐馆,一斤加价一块。今年3月份,她家东凑西借地买了一辆小巴,丈夫开着它往来于丽江和拉市之间接送客人。
到了丽江城里,李向群在头一家“老客户”那里就碰了钉子,人家嫌她的鱼太小,不好卖。
“那时候的鱼都那么大!”李向群伸直胳膊,用手比划着,至少有尺把长。“那时候”不过就是五六年之前。“那时候”她卖的是有名的拉市海鲫鱼,一斤至少能卖到十几块。“那时候”李向群一天就能挣现在一个月的钱。“那时候”拉市海上的水坝还没有修好。
拉市,这个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坝子,因为拥有拉市海而成为丽江除古城外的又一个景区。拉市海是丽江玉龙县境内最大的淡水湖,水域面积1000公顷,也是云南省第一个省级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
1990年代,丽江古城突然变成人人都在传说的“新世外桃源”,但前来寻找“纯净”的游客也喝光了这里的水。为了保证古城用水,丽江政府决定上马“通海工程”,具体讲就是在丽江上游拉市海筑坝蓄水,再通过架设高空水渠把水输给丽江。1994年大坝建成,1998年水渠完工,自此之后,丽江古城每年都会获得1078万立方的拉市海湖水,拉市海下游6.493万亩耕地也随之受益。
“自从有了拉市海的水,丽江旅游业直线上升,每年迎接300万游客,年旅游收入超过20亿。”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流域”的负责人于晓刚说。这个云南本土的NGO组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当地河湖的保护工作。
但是,拉市海鲫鱼消失了,李向群做了五六年的生意没得做了。
鱼、鸟、海菜花
“如果水退下去一点,你就会看到下面铺满了密密麻麻的非法网具。” 站在拉市海边,“绿色流域”的杨云枫对记者说。
她所说的“非法网具”是指网眼如同蚊帐一样的鱼网。当地的村民称之为“迷魂阵”——再小的鱼也不能从这种渔网里逃脱,李向群收的鱼就是用这种网捕来的。
据一位村民介绍,非法网具都是从大理贩卖过来的,一张网需要1000多块钱。很多人家都是卖掉了家里的牛,才换来一张渔网,但是现在运气好的时候一天也只能捕到十来斤小鱼小虾,收入不到20元。
水坝占据了拉市乡70%的土地。现在拉市乡打渔村的村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一亩。失去大部分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地转向依靠捕鱼为生,但过量捕捞又导致了渔业资源的急剧衰竭——大鱼已经捕完了,只能下“迷魂阵”了。
七十多岁的渔民和大爷从七八岁就开始捕鱼。很早以前,他曾经一天就网到了上千斤的大鱼,赚了好几千块钱。但上个月,和大爷仅仅因为网到了一条拉市海鲫鱼,就成为乡里的人物。
鱼越来越少,但鸟却越来越多。
到拉市海过冬的水鸟已经鉴别出来的共有62 种,包括13种国家保护种类,如黑颈鹤。为了保护水鸟,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所(以下简称海管所)规定,任何人捕杀水鸟,都将追究刑事责任。
每年冬天,都会有几万只水鸟飞到拉市海。从前这些水鸟除了吃鱼,也吃庄稼,但那时候庄稼多得吃不完,农民们不以为意。
现在鱼少了,水鸟只能与人争食。农民们哀叹:我们保护了水鸟,可谁来保护我们的利益?政府每年对于水淹田地、水鸟吃庄稼的补偿加起来才二三十元。“这点钱,说实话连种子钱都不够。”李大君说。
2000年,海管所开始实施“冬季封海”计划。但冬季正好是拉市海鱼的“旺季”,而到第二年四月解禁开湖时正是鱼的产卵期。在鱼的产卵期捕鱼,再加上非法网具的使用,无异于“杀鸡取卵”。
“从前,政府每年的报告里都写着,渔业的产出占拉市乡年国民生产总值的60%。今年的工作报告里提都没提,没有了。”西湖村的农民阿六叔说。
和鱼一同消失的还有海菜花。
“看,那独木舟上白色的花就是海菜花,不过这个已经干了。”杨云枫说。“以前拉市海是白花花的,整个海面漂满了白色的海菜花。”现在记者看到的只是一片光秃秃的水面。
海菜花的经济价值很高,每斤可以卖到四五块钱。虽然海管所禁止村民打捞海菜花,但是这种植物不知为什么还是从拉市海的湖面上自行消失了。
在阿六叔的客厅里摆放着一张很大的照片——浮满了美丽的海菜花的拉市海。那是他1996年的时候“种”出来的海菜花。
那一年,拉市海的海菜花已经绝迹了。阿六叔和几个村民自发组成了一个“海菜花协会”。他们贷款五万元从大理鹤庆买回海菜花种子,放到拉市海种养。等到终于种好了以后,水坝一放水,海菜花又全都干死了,五万元贷款也跟着水流走了。
杨云枫说:“海菜花是一种可以用来测量水质的植物,只有在非常干净的地方才能生长。”现在,拉市海的水已经从原来的一类水变成了三类水,再也种不出海菜花了。
打渔村的一位姓李的大嫂说,海菜花没有了,今年村民们开始抓蚂蟥。以前,打渔村这边从来没有蚂蟥,现在水质恶化了,蚂蟥就出来了。“有对夫妻,前两个月抓蚂蟥抓了一万多块钱。”李大嫂说。
“抓完了大鱼抓小鱼,抓完了小鱼抓蚂蟥,但是抓完了蚂蟥还能抓什么呢?”杨云枫这样问道。
曾经桑田
1999年10月发生的那次洪灾让53岁的阿六叔记忆犹新。
一夜之间,拉市海的湖水上涨了两三百米,漫出的大水把阿六叔家的玉米地全淹了。淹了也得捞啊。三天后,从阿六叔家的院子里散发一股臭烘烘的味道,被水浸透的玉米正在腐烂。
“我知道包谷的芯烂了,不能喂猪了,就剥了烂了的包谷皮,批下包谷粒喂猪。但还是把猪喂死了,鸡吃了也死。”那一次,阿六叔家的五头猪喂死了三头。“这种包谷喂猪,猪都掉眼泪!”
洪灾发生后,县政府与水电局对此的解释是“天灾”,但奇怪的是,从此后,拉市海年年都会发生这样的“天灾”。
事实上,拉市乡人人都知道拉市海湖水会淹没农田(在当地被称为“海田”),在1994年以前,拉市海每年都会发生一次神奇的沧海桑田之变。但那时的情况和现在有天壤之别。
拉市海位于盆地的中央,四面环山,山上的泉水汇流到盆地变成沧海。枯水季节,湖水通过位于拉市海西南面的“落水洞”渗漏到地下,直到湖水退到湖心,裸露出几千亩海田。“成沧海而得鱼,变桑田而种粮”,从几百年前开始,这里的纳西族人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应对自然的变迁。
1983年,阿六叔离开了丽江畜牧局回家种田,光那一年,他和妻子就收获了4万斤小麦。“有的时候,水涨早了,也会有颗粒无收的情况。但是三五年里只要收着一年就没问题了。”阿六叔说。
“以前拉市乡的粮食局都不敢收麦子,因为粮库已经装不下了。家家户户的阁楼里都堆满了麦子。”说到这里,阿六叔忍不住笑起来。
“现在已经是讲故事了……” 阿六叔叹了口气。
故事的终结者正是水坝,它就建在“落水洞”之上,湖水失去了退却的路径,“沧海”自此无法再变“桑田”。
“绿色流域”的李大君告诉记者,1999年,拉市海的实际水量已经超过蓄水能力的一倍。当初“通海工程”原计划要征7000余亩土地,但因为资金问题实际只征了不到一半。因此每年都有近5000亩(其中大部分没有被征用)土地被水淹没。但如果开闸放水,丽江古城可能闹火灾。
李大君对记者说,政府现在也意识到拉市海每年有农田被淹,不是“天灾”,而是水坝。在2003年8月丽江水利局和丽江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了《云南省丽江市拉市海流域综合规划》中提到:“1994年退田还湖不彻底,蓄水保护线定得太低,拉市海无明流泄洪出口,因此造成大量农田被淹是正常的。”
但解决的办法呢?继续扩建水坝。从去年开始,丽江市政府就在准备拉市海再次扩容计划。
扩容之争
事实上,两年前,拉市海水坝工程已经进行过一次扩容当年由于雨水来得早,致使拉市海周边4500亩快要成熟的庄稼被涛声,导致颗粒无收。面临饥饿的农民先后67次到拉市乡政府“上访”,直至丽江政府为此派来了工作组。
工作组的工作成效就是划定了“退耕线”和“次退耕线”。退耕线内的田地每亩每年补偿150元,次退耕线内的田地补偿100元。在次退耕线的范围以内,农民可以继续种地,但是被水淹了政府不赔偿。但是,拉市乡的一位农民告诉记者,他们至今也没有拿到这些补偿款。
现在,打渔村不少农户的房子离拉市海只有三四米了。如果拉市海第二次扩容,包括这些房子在内的上千家房屋将被淹没。“最初设计的第二次扩容将淹没耕地8471亩,涉及搬迁人口4948人。”绿色流域的于晓刚告诉记者。
李大君分析说,拉市海第二次扩容提出的目的主要有三个:第一,改善拉市海的生态环境,因为拉市海现在的水质已经恶化;第二,为古城供水;第三,改善漾弓江水质。漾弓江位于丽江古城下游,正在建设的丽江新城就横跨漾弓江两岸以改善漾弓江水质为名的拉市海扩容,也会为新城注入无限商机。
既然拉市海的生态退化、拉市乡的逐渐衰落都是大坝造成的,扩容只会“雪上加霜”。
去年二月份,在拉市乡人大代表会议上,乡党委书记问道:“各位代表,你们对拉市海扩容有什么看法?”
当时阿六叔见其他人都一声不吭,他忍不住了:“扩容可以扩,但是不要征地。而且,我们这里的水不能免费给,要按国家的最高标准来算水价。”
但是,阿六叔的主意被乡党委书记批评为“烂点子”。
一个不能忘却的事实是,自从建坝以来,拉市海一直在为丽江古城无偿奉献着自己的水,但与之相伴的种种代价,却要由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乡民承担。
建大坝时,征用土地的价格极为低廉,每亩地只有809元,但农民最后拿到手的只有160多块钱,剩下的600多块钱被当作政府公共设施建设资金。在打渔村,这笔钱用来建沼气池,每家农户为此还要“倒贴”进两三千块钱,但现在能使的沼气池还剩下不到10%。
“从1998年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呼吁,通过某种方式,比如税收,从资源消耗性活动中收取一定费用。当然这离实施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从资源消耗获益的地区和企业应该提供一定的回报。”9月21日,在针对怒江大坝问题的回答上,清华大学资源保护与风景旅游研究所所长杨锐这样回答。
“地是农民的根子,有地就饿不死。” 阿六叔说。
从2000年开始,“绿色流域”就提出成立一个由政府、NGO和农民一起参与的渔业协会,三年过去了,3月15日,拉市乡渔业协会终于注册成立,但目的只达到了一半——协会的参与者只有农民。阿六叔是渔业协会的理事之一,并且即将成为会长。这个渔业协会现在已经获得了周边乡村的支持。
村民们开始主动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是绿色流域工作取得的一大成绩。
尽管今年以来,政府对拉市海扩容计划不再高调。但是各种迹象表明,这项工程在所难免。
7月份,丽江市水利局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市政府决定拨款200万元,把拉市海扩容的规划任务交给市水利局完成,正在争取审批立项。
9月初,云南省交通厅下派官员到拉市海进行视察。如果扩容项目实施,原来的环拉市海公路将被淹没,需要再建新路。
有一种说法,扩容迟迟未动,是因为资金问题。“目前,政府正在通过各种渠道紧锣密鼓地进行招商引资。”9月21日,在“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讨论会的间隙,于晓刚告诉记者。
在去年8月制定的拉市海扩容规划中,提到扩容后要把拉市海建成“丽江的后花园”。
何谓后花园?“如果有海鸟飞进你的房间,你说这个房子值多少钱?”据说这句话是玉龙县的一位副县长说的。
“可持续发展在中国”案例大赛由经济观察报社和壳牌中国集团主办,欲了解本次大赛详情可登陆新浪网财经频道或本报网站www.eobserver.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