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CPI增5.2% 经济过热压力仍未消除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5日 16:01 东方网-文汇报 | |||||||||
作者:夏峰 宋昶月 上周五发布的CPI数据显示,9月国内CPI增幅为5.2%,比上月略低0.1个百分点。CPI增幅放缓使近期升息压力减小。但我国宏观经济的过热并未得到有效消除,因此升息的压力仍然存在。
国家统计局上周五发布的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让市场对升息的担忧暂时松了一口气。数据显示,我国前三季度CPI同比增长4.1%,其中最引人关注的9月CPI增幅为5.2%,比上月略低0.1个百分点。 由于央行屡次公开表示,CPI数据是央行是否决定加息的重要依据,因此,9月份CPI增幅回落使得市场认为,短期内升息的可能开始变小。 增幅放缓在情理之中 对于CPI增幅出现小幅回落,业内人士纷纷表示,由于宏观调控措施逐渐显现作用以及粮食丰收等因素,CPI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终将受到控制。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9月份CPI数据基本符合政府和市场的预期。“政府高层前期屡屡发表讲话,对未来数月的CPI等重要经济指标表示乐观,显示政府对控制经济过热有一定信心。”易宪容说。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胡乃红副教授表示,CPI增幅出现回落,说明今年开始实施的宏观调控措施已经对遏制经济过热产生作用,也符合高层逐步放缓经济运行的战略意图。 上海财经大学统计学系教授王德发认为,上涨5.2%在正常合理范围之内。王德发还强调说,由于CPI的正常上涨对我国经济有利,所以业界普遍认为,政府不会使得CPI增幅出现过快下跌。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也表示,今年前三季度,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生活中的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同时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过热”显示升息压力仍在 虽然9月CPI增幅放缓,近期升息压力趋缓,但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宏观经济的过热并未得到有效消除,因此升息的压力仍然存在。 易宪容研究员表示,虽然第三季度有关数据表明宏观调控开始起作用,但应当注意到,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依然“红火”,该类现象将使得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变得更加困难。易宪容还称,CPI的小幅回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升息的压力。“在民间信贷利率超过10%的情况下,央行的升息压力可见一斑。”他说。 瑞银亚太区首席经济师安德森也指出,根据中国最新GDP等宏观数据,中国经济已出现并将继续处于过热状态。"这主要是由于投资活动导致‘热门’行业出现产能过剩所致。"安德森称。 他进而强调说,中国的经济活动并没有出现显著的降温迹象,因此中国央行的升息压力也依旧存在。 不过,我国政府目前并没有对经济过热现象做出过权威的认定,尤其是在房地产领域。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上周五称,房价持续上涨的主要动力来自需求的增加。建设部近日也发文表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论予以否认。“政府的上述态度也让市场产生怀疑,即央行到底面临多大的升息压力。”湘财证券分析师胡伟东说。 升息还是升值都须慎重 有业内人士称,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将迫使政府考虑制定一套新的调控计划,要么9年内首次加息,或者在10多年来首次重估汇率,但无论怎样,政府必须谨慎做出这种调整。 一些经济学家则指出,中国政府可能不会采取如此激烈的行动,而是会继续依靠对信贷及投资实施行政控制的手段,来控制经济的增长速度。例如,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经济学家陶冬上周五向外界表示,中国政府将继续对信贷及投资进行行政调控,而不是采用货币政策工具。 “无论是升息还是人民币升值,都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或是不确定性,这就使得决策层在做出决定前必须三思而后行。”易宪容说。 湘财证券分析师胡伟东认为,国内外经济走势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央行在决定是否加息或是让人民币有所浮动时不得不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 胡伟东表示,首先,国际油价在高位依旧强势攀升,企业生产成本随之上升,这在某种程度发挥了升息的作用;其次,国内货币供应呈不断下降趋势,而加息又将强化该势头,因此存在经济“硬着陆”的风险;最后,全球经济形势仍不明朗,美联储继续加息的可能也较小,央行目前不能贸然跟进。 来源:东方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