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全球财经观察》2004 > 正文
 

深发展试水石油金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2日 11:04 《全球财经观察》杂志

  

  深发展的突破意义不仅在于国内银行业差异化竞争的开始,更是首开金融资本与石油资本结合的先例。尽管限于自身实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以及国内监管环境和金融衍生工具不足,但一个与世界接轨的石油金融体系正蹒跚起步

  由于4年前开展的石油金融业务,深圳发展银行在价格强劲上扬的燃料油市场上笑得合不拢嘴。

  2000年,深发展在广州分行设立了国内银行业的第一个能源事业部,通过票据业务和自偿性贸易融资介入燃料油市场。广州分行市场发展部总经理助理梁超杰向本刊透露,深发展的目光已经穿越当前已经向石油贸易企业提供的融资业务,盯住了即将开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

  在国际石油市场中,银行业所掌控的信贷资本,不仅是国际石油工业发展的命脉,更一直是左右石油价格的重要力量。金融资本一方面通过信贷支持控制石油产出、贸易和供给,另一方面,通过国际石油衍生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操作,控制现货和期货价格。

  深发展能做的石油金融,还只是票据业务和贸易融资。当它把石油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起来时,通过向石油贸易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一方面以深发展为代表的银行得利,另一方面间接稳定了市场乃至国家经济——这直接决定着中国能否有能力化解国际石油炒家带来的风险。

  深发展广州分行能源事业部总经理郑勤对自己的工作相当满意。广州分行的能源金融业务已经占到该分行业务量的50%以上。郑勤表示,目前向国内油商提供的授信额度使用额已超过1000亿元,前两年的利润都达到1亿元,且贷款质量均有所保证。

  事实上,抓住授信,就等于抓住了能源贸易中的资金瓶颈。既然国内80%的燃料油都来自黄埔港及其他广东口岸,广州分行能源事业部在设立之初就有在这块领域做成全国霸主的打算——在向中石化、中石油这些上游企业提供贷款之后,去年6月,深发展向广东7家燃料油企业每家提供贷款8000万元,总计5.6亿的授信,其中不乏中国船舶燃料供应总公司、中化广东进出口公司这些大型企业。资料显示,深发展在石油行业的授信客户已经超过200家。

  然而,单纯额度授信也不够用,自偿性贸易融资是广州分行的第二步棋。传统的授信模式注重企业的资产规模、行业地位、财务报表、担保和抵押,而通过自偿性贸易融资,从事石油贸易的中小企业也可以得到贷款机会。深发展对大中小燃料油企业资金缺口的解决方案,在珠海格力石化副总经理王强的口中得到了肯定,“银行的介入,相当程度上帮助下游企业规避了风险。”

  随着7月底深发展与中化集团在北京签署票据业务全面合作协议,深发展的各分支行正向着一个整体的融资平台统一。显而易见,深发展在能源金融的融资领域中一家独大局面已成,剩下的就是未来国内即将开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

  国内银行业经营金融衍生品的牌照尚处在开放前夜。据介绍,按照银监会的安排,深发展经营金融衍生品资格年底前可能获批。在拿到牌照之前,深发展已经和将近70%的本土燃料油分销商建立了合作关系。梁超杰透露,深发展正以法国兴业那样的专业银行为目标,着力打造成为最适合能源行业的金融服务平台。

  亚太总部设在新加坡的法国兴业集团早在1990年代以前就进入了能源市场。作为能源服务专业银行,他们正在努力拓展其占总业务量1/4的中国业务。兴业银行尤擅金融衍生品和结构性融资,更是石油及天然气融资领域的翘楚。自1999年来,兴业银行在全球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品领域交易额超过70亿美元,与70%~80%的油品供应商有合作关系。

  在未来石油期货市场完全建立之前,兴业与深发展先行强强联手,不仅有利于深发展深化金融服务,对整个石油行业金融产业链的打造也不无裨益。深发展内部人士透露,同样是服务上下游油品企业的银行,两家未来会在资金结算、开发油品企业利率及汇率风险管理产品等方面展开进一步合作。

  实际上,国际上金融资本与石油产业的结合也并非一帆风顺。1995年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缘于对日本市场期货的错误判断。由于国内银行业在监管、评估等方面可能出现问题,对于能源金融衍生品的未来,格力石化的副总经理王强表示观望。

  以兴业银行为代表的国际金融业对石油的风险投资涵盖了石油资源的风险勘探和开发、石油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和各类石油市场上金融工具的投机。包括兴业银行在内,摩根士丹利以及德意志银行等都在积极向中国燃料油企业推销风险管理方案。2006年银行业开放大限未到,国际金融资本在能源领域扩张的触角显然已经探到了中国门前。

  对于目前中国的银行业来说,与石油产业的合作不但缺乏经验,而且尚未深入。不管怎样,深发展已经作出了尝试,一个与世界接轨的石油金融体系正蹒跚起步。

  相关专题:

  国际油价上涨与中国对策

  《全球财经观察》封面秀

  《全球财经观察》杂志最新封面系列文章:

  社论:全球市场不能离开中国

  [石油突围·引论]

  中国石油突围

  世界经济体系内的石油供给

  [石油突围·战略篇]

  迟到的战略苏醒 中国石油突围战略急起直追

  大国石油战略

  大国石油战略之美国:控制全球的帝国战略

  大国石油战略之法、德等欧盟国家

  大国石油战略之俄罗斯:玩转石油筹码

  大国石油战略之日本:政府主导石油战略

  大国石油战略之印度

  大国石油战略之中国:国家石油储备计划破壳而出

  [石油突围·机会篇]

  面对石油资源瓜分殆尽现实 中国公司突围的机会

  中油国际哈里波顿之梦

  石油突围战略中民间资本机会远未到来

  中国以石油金融节省成本

  深发展试水石油金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石油战略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东航客机在包头坠毁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巨能钙被检出含双氧水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国足告别2006世界杯
广州车展美女图100张
网友偷拍国产新车谍照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