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石油战略之中国:国家石油储备计划破壳而出(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2日 11:04 《全球财经观察》杂志 | |
立法与管理尚存疑问 企业在完成储备任务时,用于储备设施建设和石油储备的资金由谁负担?如果企业不能从中获利,企业如何自愿以及有能力承担这笔费用?这是否就是中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酝酿10年之久的原因? 上海社科院亚太问题专家王伶一博士说,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即有专家建议进行战略石油储备,但直至去年才正式启动该计划,除了10年间中国石油需求激增、缺乏能源立法等原因,筹措专项石油储备金是石油战略储备的关键。 上海社科院于近期已递交出一份为战略石油储备立法的报告。国土资源部能源研究所副主任车长波说,建立石油储备基地不等于进行石油储备,石油储备不代表能解决中国的能源危机。中国至今没有一部能源法,和一个能起实际作用的能源管理机构。 美国、日本、德国,以及IEA的成员国在启动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计划之初,均通过颁布相关能源法案或是类似日本的《石油储备法》,对国家石油储备的管理、建设、石油储备作出明确规定,同时通过免税等优惠条件鼓励民间企业进行石油储备。 中国在缺乏立法和民间石油、石化企业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前提下,还是决定启动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计划,或许是在石油储备资金的筹措道路上寻到了一条途径。 1999年,中国对石油和石化行业的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组建了中国石油集团和中国石化集团,形成南北竞争的格局;加上目前的中海油,中国国内的石油、石化行业基本形成三分天下的垄断局面。2000年,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家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分别在境外上市,大大增强了两大集团的融资能力。 如果,中国石油储备目标中,企业商用储备主要由这几大集团来承担,那么这些大集团至少能依靠境外大量投资者,逐渐实现石油储备,毕竟,2006年底中国承诺WTO开放中国石油、石化零售和批发市场,对境外企业及投资者有着极强的吸引力。目前,沿海地区已有境外石油企业挂牌经营。 何况,中石油、中石化这些企业霸主的背后还有“国有”二字。目前,负责镇海基地建设的是中石化建设公司,大连基地则有中石油大连石油化工公司负责工程实施。中石化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杜志炎说,中石化只是负责具体建设,但建设资金由政府承担。但不可否认的是,境外融资确实为中国石油储备计划的启动助推了一把。 此外,四大基地的选址也完全照顾了几大集团的需求。除了邻近港口便于运输的共同特点,四大基地均邻近中石化、中石油旗下企业。 以镇海基地为例,相邻的镇海炼化公司在当地有29年历史。成熟的原油码头以及附近大榭岛油港固然为镇海基地提供了现成的基础设施,但是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造成石油供应短缺,镇海基地里那部分国家储备油首先将就近提供给镇海炼化。 今年初刚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占地56.22平方公里的宁波化工工业园区就围绕着镇海炼化及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而分布,基本位于镇海区辖区内。镇海炼化今年获准启动的年产80万吨乙烯项目,加上原来的成品油产品,将成为整个化工园区产业链的最上游原材料。而面对浙江乃至华东地区逐年增高的塑料、纺织市场需求,宁波化工园区预计2010年将形成1000亿元的年产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