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本事件之后的江苏沿江地区开发战略五问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9日 15:41 《长三角》 | |||||||||
《长三角》专刊 毋庸讳言,江苏自去年6月正式部署新一轮沿江开发以来的这一年多时间,一直伴随着忽强忽弱、忽明忽暗的议论。议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选择,二是环境污染。
今年4月对“铁本”案的查处,似乎为那些质疑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于是乎,“沿江开发战略受挫了”、“沿江开发战略好像不大提了”等等,成为一种颇为流行的想当然的说法。 今年8月,江苏省主要领导赴扬州、泰州调研沿江开发战略后,省内主要媒体对沿江开发的报道急剧升温,报道的规模和规格似乎恢复到去年沿江战略正式启动前后的水平。所有的传闻就此止步。 任何一项决策都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并且在实践中完善。江苏的沿江开发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形势,其中包括中央对于科学发展观的反复强调,也包括土地、资金、能源等生产要素的趋紧,等等。面对新情况,江苏省的沿江开发战略在坚定不移地推进的同时,是否会作一些适度的调整,以求更加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江苏省政府部门一位干部说,沿江开发遇到的问题,“也是全国普遍遇到的问题”。如果这样的说法成立,那么,江苏沿江开发战略如何调整,也就具有了普遍意义。 第一问: “铁本”影响究竟有多大? 对沿江开发战略本身也许并没有根本影响,但具体到有的地区、一些项目,影响仍是显而易见的 说起沿江开发,还是不能不提“铁本”。 据常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戴晓文介绍,常州市进入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的区域共计1864平方公里,高新区一期规划120平方公里,其中又划出37平方公里作为沿江开发的启动区。“铁本”项目不仅在这120平方公里内,也在这37平方公里内。 “铁本”究竟对沿江战略造成什么影响?大部分受访者的回答是:没有什么影响。戴晓文说,“不能因为出了个‘铁本’,就否定沿江战略的正确性。”江苏省沿江开发办副主任陈爱平说,可以肯定,“铁本”是在沿江开发的区域内,但沿江开发的规划不会做到那么具体的项目。同时,“铁本”的问题主要是程序的违规,以及企业负责人的违法,是具体操作中的问题。江苏省委副秘书长李云峰也谈到,“铁本”虽然在江边,但毕竟是非常局部的事情。“铁本”并不符合沿江开发确定的原则。 不过,对战略本身也许并没有根本影响,但具体到一些地区、一些项目,这种影响仍是显而易见的。据透露,因为受到“铁本”的牵连,现在有部分项目的审批受限。 戴晓文更有切身的痛感。“铁本”曾经列入他们的发展规划中,他们也曾有过美好的设想,比如,一个“铁本”可以把一个镇的劳动力就业全解决了,并能带动当地的三产服务业;一个“铁本”一年的产值二三百个亿,常州发展了多少年也才这么多……现在,因为拿掉“铁本”,他们的沿江规划得推翻重来。本来,今年一季度,全区利用外资同比增长50%,“形势一片大好”。可是4月份查处“铁本”之后,形势陡然严峻起来,到9月份,合同利用外资同比下降了30%,实际利用外资勉强与去年同期持平,“直到现在还没缓过来”。 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大家通过“铁本”案,明确了发展思路,知道怎么做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是最重要的影响”。戴晓文说,今年引进的89个项目,平均每个项目453万美元,1000万到3000万美元的项目居多,且质量较高,“这是值得欣慰的”。 今年4月下旬,记者曾到“铁本”工地采访过一次。10月13日,时隔半年,记者再一次来到这里。现场没有大的改变,几座半拉子高炉在秋风中耸立,原来的工地杂草丛生。两个自称是唐山钢铁厂工程师的人远眺高炉,高声议论着,北方口音很重。 “这些高炉再不想办法,就废了!” “谁来接手,麻烦透了。没有50个亿,盘活不了。” “也就是普通钢,不是特钢。这几年钢材市场有点猛,过几年要是市场平稳了,准亏。” “不但污染没法解决,还得上电厂、建码头、上焦化。而且,焦炭哪里来?精粉怎么解决?都是问题啊。投资这样的钢厂,是老鼠拉木头——大头在后面呢!” …… 第二问: 一年来进展到底如何? 有人认为“沿江已经成为江苏增长潜力最大的区域”,有人感慨“沿江开发搞晚了10年” 在描述这一年多沿江开发的进展时,受访者都口吻一致地给出“成效明显”的说法。 有资料显示:去年,江苏沿江开发区域生产总值6143亿元,财政收入945.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5.9亿美元,出口额229.1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49.3%、48.0%、48.0%和38.7%,年增长率分别为20.0%、34.0%、60.4%和32.4%。据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沿江地区生产总值3500亿元,财政总收入580亿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55亿美元,出口额330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8%、33%、58%和30%。 这些数据印证了“成效明显”的判断。陈爱平直感慨“沿江开发搞晚了”,要早10年进行沿江开发,现在的情况可能更好。他说,原来江苏也曾提出过沿海经济带、徐(州)连(云港)经济带,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最符合江苏实际的,也符合产业梯度转移的规律的,就是沿江开发战略。” 李云峰追溯了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提出的大致历程: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江苏省做“八五”规划时,就开始有类似提法,那时候叫沿江经济带,不过当时还比较偏重于苏南地区,强调抓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 新一轮沿江开发是在2002年提出来的。所谓“新”,主要体现在强调沿江两岸的开发,强调联动开发和苏南地区的跨江开发。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苏南地区很多项目放不下了,必须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新的空间在哪里?一致的看法是:苏中、苏北的广大地区。 实际上,早在2001年,分处长江南北的江阴和靖江就作出了跨江联动开发的成功尝试,对此,也给省里很大启发。与此同时,国际制造业加速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趋势正变得明显,这样的机遇,无疑是“千载难逢”的。去年的泰州会议,标志着新一轮沿江开发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与此相配套,省里还于去年做了一个沿江开发的总体规划。 “若干年以后回过头来看江苏的发展,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的,最重要的恐怕也就是沿江战略。”追溯完这段历程后,李云峰总结道,“沿江已经成为江苏增长潜力最大的区域。” 关于沿江开发的紧迫性,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曾引用这样一句古话:“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陈爱平的话更为具体些:“沿江开发,不是谁硬要搞的,客观上已经到了这个时候,江苏只不过是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而已。”他认为,沿江战略是保持江苏经济在全国领先地位的最重要的战略举措。特别是在富民方面,江苏不如上海、浙江、广东。要在这些方面赶上,沿江开发是最重要的举措。他透露,现在江苏省准备将沿江开发作为一个专项列入省“十一五”规划,同时争取将其列入国家的“十一五”规划。 第三问: 为什么选择重化工业? 有人说,发展什么产业,最重要的是看市场,让市场来决定。也有人说,在新型工业化面前,应思考是否一定要按很多国家走过的路走 沿江开发战略中,关于产业布局中的“重化工业”,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在沿江地带密集重化工,这种布局科学吗? 许多受访者谈到这个问题,显得坦然而真诚。 “一说到沿江开发,人们总以为那就是发展重化工业,实际上不完全是这么回事。”李云峰说,“比较准确的说法是,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现代重化工业,当然还包括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部分生产环节。”这样的产业,又可以用“三大”形容,即大用水量、大吞吐量、大运输量的产业。据李云峰介绍,之所以定位于这样的产业,就是想充分利用长江的优势,尤其是江海联运的优势,降低运输成本。 除了地利之外,在李云峰看来,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重化工业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期,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快,以及住房、汽车等社会需求不断发展,这些都促使重化工业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因此,江苏沿江开发选择这样的产业,并不奇怪。” 陈爱平的观点也十分相似,他一一列举:石油化工,去年全国的原油消费量是3亿吨,现在原油的行情还在一涨再涨。再如钢材,今年的消费量估计也要3亿吨,其中一半以上是建筑用钢。在他看来,发展这样的产业,也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不过,陈爱平也指出,大量集中消费,或曰“排浪式”消费,引起国际市场价格波动,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政府部门应长远谋略。 如此看来,在江苏沿江地区发展重化工业的理由十分充足。但实际上,在江苏省内,也有一种看法认为,重化工业放在中西部地区发展更好,因为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沿江在这方面缺乏优势,还是应当发展先进的制造业。江苏省社科院一位学者认为,先发展轻纺,后发展重化工业,这是一种传统的工业化的道路,很多国家也是这么走过来的,但现在强调的是新型工业化,我们不一定要按照原来的老路走。 对于这样的观点,陈爱平似乎不能接受。他认为,发展什么产业,不是我们想不想的问题,也不是哪一位领导、哪一位专家说了算的,最重要的是要看市场,让市场来决定。比如,现在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大发展的阶段,市场巨大,为什么不去发展?如果我们去搞高新技术,一定搞得出来吗?搞出来就一定有市场吗?让中西部地区发展重化工业,不说别的,水哪里来?有些地方连洗脸水都紧张啊!即便是生产出来了,运出来的成本计算过吗? “如果把沿江地区定位成IT产业基地,我说那是胡扯!”戴晓文的话似乎有些偏激。他认为,发展重化工业符合沿江的区位特征,而且也是无法逾越的发展阶段。 第四问: 长江能否承受开发之重? 衡量沿江开发战略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污染的程度,以及长江的岸线资源、生态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利用和切实保护 对重化工业的质疑,主要缘于该产业可能带来的污染,尤其是在长江边。而一旦发生污染,环境可能难以逆转。 李云峰认同这样的观点。但是,他有另一个反问:“重化工业就一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吗?”他强调重化工业前的“现代”二字:“现代意义上的重化工业,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冶金、化工等产业,因此,也就不会必然地带来污染。”他解释,目前,这些产业的治污技术和设备手段已经大大提高。而且外资进来,相应的环保投入比重也较大。“其实,德国莱茵河边也集中了大量的石化、钢铁企业,一度污染也很严重。但现在,这条河水质已达到饮用水标准。而日本东京湾也集中了大量的钢铁企业,那里的海水和正常的不是也没什么区别吗?”李认为,只要环保措施跟上,或者一开始先设置好环保门槛,有关污染问题,就不用太担心。 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张颢瀚从另一个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在沿江开发战略实施前,沿江两岸本身就聚集了大量的重化工业企业。由于单个企业的治污成本较高,往往使某些企业或“低成本投入”,或“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恰恰是通过沿江开发,在产业更加集约的同时,使污染治理更加集中,在提高治污水平的同时,反而降低了治污成本。张颢瀚得出的结论是:不搞沿江开发,污染可能更重。 戴晓文的说法更为形象:原来沿江地区的企业是“散养”的,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现在把这些企业集中起来进行“家养”,这样治理污染成本降低,环境保护更有保障。他介绍,曾经有个统计:江苏省内有6700多家化工企业,其中14在常州。即使不提“沿江开发”,他们也都在生产。 陈爱平也有一个有意思的观点:搞重化工业,不一定等于污染;反过来,如果企业效益好,就有能力投入先进设备治污。 种种说法都有道理,但话说回来,治污染设备和技术再先进,环境保护的门槛定得再高,说沿江开发一点污染没有,这也不很现实。对于这一点,受访对象也都承认。有人说:“食品厂如果不注意的话,都有可能造成污染呢。”也有人说:“就是高新技术,比如IT业,也会有污染,只不过有些产业的污染我们看不出来罢了。” 一方面,发展重化工业“时不我待”;另一方面,污染又不可避免。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陈爱平的说法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只是我们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李云峰的观点是,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道永恒课题,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平衡点。他说,衡量沿江开发战略成功与否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污染的程度,当然也包括长江的岸线资源、生态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利用和切实保护。“一年多来,并没有发生因为沿江开发而造成严重污染的情况。” 但一些环境专家也反驳说:对环境的污染往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才能真正反映出来。 第五问: “坚定不移”之外需要调整什么? 战略思路上将把握最核心的两条:一是集约开发,主要是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二是保护式开发,主要是环境和生态的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及增长方式预计也会“有较大变化” “坚定不移”,这是采访中经常听到的一个词。今年8月17日,李源潮在沿江开发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同样提到了这个词。不仅如此,他还感到三个方面“超出我们的预想”:一是沿江干部群众参与沿江开发的积极性超出我们的预想;二是各市县推进沿江开发的力度超出我们的预想;三是重点区域开发的成效超出我们的预想。他坦言:“现在对沿江开发的各种议论不少,有的甚至表示怀疑。”但他看到的、听到的“很受鼓舞”,总体感到沿江开发形势喜人。他认为,沿江开发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提前实现预期目标,也是完全可能的。 一方面“坚定不移”;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沿江开发是不是科学决策,最终要看实践。 而事实上,面对新的情势,沿江战略确实也在作一些局部的调整。 首先是思路上的调整。李云峰谈到,通过一年多来的实践,他们进一步强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并更加自觉地贯彻到沿江开发中去。总体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决心不能动摇,同时又把握好最核心的两条:一是集约开发,主要是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二是保护式开发,主要是环境和生态的保护。 规划也会局部调整。陈爱平透露,目前正着手对去年8月省政府下发的沿江开发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完善,沿江各市的规划也要作进一步修改。改什么?因为现在经济运行的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规划的指导思想以及增长方式等方面也应“有较大变化”,突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的集约度。 江苏省内的一些专家也谈到了“调整”的必要性。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刘志彪认为,除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外,还要避免以前那种粗放式的平面扩张的老路,提高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实现内涵式增长。同时,要避免完全依靠吸引外资的模式,避免本地企业被“边缘化”的倾向,促进民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另外,在产业的选择上,要注意长三角区域内产业分工的问题,避免盲目重复建设。 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沈立人的感觉是,沿江开发的步子“可能要放慢”,因为受土地、资金、能源等方面的制约,“但沿江战略本身不会大变,应当坚持”。他认为,沿江开发的8条原则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而这项战略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苏南、苏中、苏北发展不平衡问题,这与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区域统筹”的目标是一致的。不过,在具体产业选择上,他的看法有所不同,他认为,江苏沿江地区面临着煤、电、油、运的压力很大,各种生产要素也越来越紧张,因此发展高耗能的产业“不是最好的选择”。 更多的调整体现在行动中。 比如,在苏南沿江采访,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招商选资”,而不是“引资”。每到一处,当地的领导会历数被自己拒绝掉的外资项目。在常熟,一般投资要超过1亿美元才能进入沿江地区,最大的项目投资已达到10亿美元。而且这些项目进来,要自己建电厂和码头,用意很明显:我们要的是“基地型”的企业,而不是“候鸟型”的企业。再如,江阴提出了“绿色开发”的概念。2003年,江阴投资1亿元分别建成石庄生态园和35公里长的滨江大道绿化带,构建沿江高品位的“绿色走廊”;今年,江阴建成了投资1.6亿元的黄山湖公园;同时,计划把沿江离城区仅3公里的船厂搬迁,规划2公里生活岸线,建设“江阴外滩”。张家港的做法则是,在沿江规划国际化工园和国际冶金园,进园企业之间形成上下游关系,资源在园区内循环,如此,污染少了,企业的效益也提高了。 太仓港港口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邢高前的口头禅是“要弄呀就弄大块头”,来他们开发区的“大块头”也确实不少:国际跨国企业有美国的美孚、英国的BP、挪威的海德鲁等;国内的有中石油、中远、华能等,“国字号”企业多达10家。“那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低水平的、高污染的、大能耗的、规模小的项目,宁可不要。”不仅如此,他们还建成了两台大型的供热机组,不允许企业自己建小锅炉,污染环境。“你看看我们这里,哪有什么高炉?”同时,他们建成了一个万吨级的污水处理厂,所有企业的污水达到三级标准后排进污水处理厂,进行再处理后达到一级标准,排入长江。“国外石化企业的污水经过治理后都可以直接引用,我们为什么不这样做?标准就要这么高。” 当然,也有人说,“招商选资”是需要条件的,不是谁都可以这么“牛”的。一江之隔的苏中、苏北,那就不是选不选的问题了,而是人家愿不愿来。这种现状,可能正需要通过加快推进沿江开发,来一点点地改变。 《长三角》专刊记者 龚永泉 汪晓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