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睐金融业稳健回报 民营资本实践金融想象力(3)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9日 14:12 《新财富》 | |
此外,继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之后,保险公司已被众多民营企业相中。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较早进入保险业的东方集团,其参股的新华人寿2003年实现保费收入171.85亿元,同比增长115%,市场份额从上年的3.51%跃升为5.7%,总资产为243 亿元,同比增长91%,并在筹备上市。同时,2003年东方集团将其所持有的1.976%的新华人寿的股份转让给隆鑫集团,获得收益2432万元。 民企投资金融机构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宽广和通畅的融资渠道。融资难是长期以来制约民企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这对于实力相对雄厚的民企而言也不例外。以银行为例,尽管监管层和学术界均认为应该对银行股东贷款和关联企业贷款进行严格限制,防止他们以贷款的形式抽回资本金,但实际上,由于股东企业一般都是经营业绩优良的核心客户,因此银行还是乐于将资金贷给这些企业的。可见,通畅多样的融资渠道也是驱动着民企进入金融领域的重要原因。 民资与金融资本融合“热情”增高,但风险依旧 今年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强化了监管部门对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审慎态度,民企进入金融领域再次与高风险划上等号。这也使得曾经高调进入金融业的民营企业,收缩战场甚至土崩瓦解。“德隆”、“农凯”的销声匿迹,“复星”、“东方”的低调收缩,一度被媒体炒作得如火如荼。 但我们的统计显示,2004年民企进入金融业的热情并未消减,迄今为止已有9家民企逆市进军金融业:被金融界人士称为中国第一家货真价实的民营银行“浙商银行”亮相、“海航集团财务公司”成立、万向集团参股“浙江工商信托”并间接控股“天和证券”、新奥集团参股重组“河北金融租赁公司”、横店集团控股“西藏证券”、雅戈尔参股“宁波市商业银行”。民资与金融结合的水面之下,更多的民企正跃跃欲试,寻找合适的机遇和进入方式,民营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之势好像已不可逆转(图3)。
![]() 但民企的金融游戏始终存在着较高的风险。出于防范金融危机的考虑,国家监管层一直以来对民企进入金融领域持审慎态度,对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准入管制方面的一些隐性政策障碍短期内将持续存在,这使得民企难以展开拳脚全力施为。再者,民企自身发展程度及相应管理水平的低下也制约了民企在金融领域的扩张,以实业资本起家的民营企业往往会因为高层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足而在对金融机构的管理上出现问题。投资金融机构较多的一家大型民企某下属金融机构负责人就表示“机构中的高层管理人员大都是从集团委派,这些人在实业领域经验丰富,但在金融机构的管理方面就显得经验不足,因此,引进专业管理人员成为当务之急。” 《新财富》杂志相关报道: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