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中国外贸经营者在国外遭受的待遇令人心寒。从俄罗斯清关事件到温州鞋西班牙被焚风波,突发的贸易冲突已引起海外贸易商和投资商的警觉。
国务院参事郎志正教授昨日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贸易冲突并不是当前中国外贸中的主流,但随着不同层次的中国生产经营者“走出去”的规模加快,我们遇到的贸易摩擦肯定会增多。
贸易冲突不是主流
郎志正认为,近两年来我国贸易冲突发生频率正在加快,但这与我国出口量猛增成比例。2002年底,我国直接对外投资达299亿,2003年底,我国在外国的企业7400多家,企业数每年增长30%。这样的高速扩张,难免带来很多对外投资和贸易上的问题。
但当前频发的贸易冲突事件并不是中国外经贸进程的主流,只是阶段性的表现,中国产品与企业“走出去”仍是大势所趋。今年7月1日新修订的《外贸法》和刚颁布的《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鼓励不同层次的经营者走出国门。从我国对外投资贸易所涉及的行业来看,通讯计算机业占65%,采矿业占14%,商贸零售业占7.7%,余下多为餐饮服务业等。主要领域的经营者大都为重视诚信、经验丰富的国有企业或国内大中型企业。
海外市场战略该量身订做
在最近商务部专门提交国务院的“走出去”报告书中提出,中国海外生产经营者具有四种形式:一种是像海尔、TCL、华为这样的大型企业,他们在海外从事加工制造业,帮助当地解决就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外企业给所在国增加就业人口达23万多人。第二种是以浙商、粤商为主的商业服务业,他们在海外已形成了集体经营规模,有的民企甚至在海外打响了自己的品牌。第三种是建筑业,当前承包工程的产值超出了直接投资的产值,2002年已达827亿美元,合同额达1148亿美元。第四种是海外金融投资。
至于企业采用怎样的方式参与竞争,郎志正认为,各个企业应根据自己的条件,核心竞争力、产品、企业文化、实力都是其中的决定因素。
做生意也要融入当地文化
其实国家在外贸方面的政策很明确:谁投资谁收益,谁承担风险。
因此,郎志正建议,企业在具有一定规模情况后,必须考虑与所在国的关系,当然更紧密的关系就是在当地建厂,增加当地就业率,因为直接投资并在当地销售可以免去海关和技术壁垒的风险,减少贸易摩擦。企业在海外生产经营也应多考虑当地的法律、人文、宗教信仰、贸易等环境。 本报记者 谢思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