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珠海模式”埋单(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9日 11:56 《财经》杂志 | |
“珠海模式” 珠光集团助理总裁、新闻发言人刘科向《财经》坦言,“我们在外面借了相当大一部分债务,不是根据珠光本身业务去借的,不是纯商业的意图,而是根据市政府的指示,把很大一部分贷款借给了政府的一些部门。比如土地开发中心,比如一些市属企业。因此在我们整体债务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算是转借给了政府。这部分钱,如果政府不还,我们也还不了。” 大发展的宏愿,以及“珠光”的输血式支持,并没有给珠海带来预期的巨大收益。作为中国包括海南省在内的五大经济特区之一,直到今天,这座城市主要还是作为一处旅游度假胜地而为人所知。 当地分析人士认为,珠海市的发展道路与珠三角地区的其他城市有很大不同。 珠江三角洲地带是广东省乃至全国经济最为发达和活跃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其他城市都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起步,发展道路主要是依赖接近港澳的地理优势,先发展“三来一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资本的初步积累后,再逐步进行城市产业的升级换代,向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换。 与此同时,珠三角地区大多数城市的市政规划建设,也都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 然而,与周边地区的发展模式不同,“珠海模式”恢宏而奇特。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当时的市领导构思的发展蓝图指导下,珠海市政府屡次将数以亿计的资金投入巨型基建项目,包括珠港澳跨海大桥、广珠铁路、临港重化工业、珠海国际机场、一级方程式赛车场等。 “当时市领导想避开跟深圳的竞争,采取不同的发展思路。”当地一位分析人士说。当时珠海市领导最常说的话就是“跳出珠海看珠海”,“把珠海放在华南乃至西南的大棋盘上”。 “市领导希望城市规划一步到位,希望吸引大企业、高科技产业的投资,而不是面向中小企业。这个发展思路要有很多资金支持。为此,珠海政府借了很多外债。”分析人士指出。而在其中,典型的项目便是如今深陷债务泥潭的珠海机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