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数一体化进程中地方保护冲动 谁堵了市场之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8日 10:51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 | ||||
地方经济是不是靠地方保护才能顺畅发展?近年来不少地方采取种种手段保护本地发展的现象频频出现,然而,这种看似保护地方的行为却为市场的正常竞争带来了实质的危害,从长远来看,它不仅不能保护地方,还造成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发展道路上的拥堵。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黄乐桢/北京报道 从来没有像今年一样,中央以及地方在加快全国市场一体化进程中动作那么大。 9月29日,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召开全国酒类市场专项整治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三部委定于今年9月至明年3月联合对全国酒类市场进行专项整治,重点是消除酒类市场的地方保护和地区封锁。 9月14日至15日,泛珠三角9省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举行高层联席会议,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工商行政管理合作协议》,并出台5大方案,其中《关于创造开放的市场环境的工作方案》提出全面清理9省区范围内地方保护和市场封锁的法规政策被认为是这次《协议》的核心。 6月23,商务部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市场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在京结束,打破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是这次会议的重点内容。 …… 尽管这样,全国的“地方藩篱”要在短时间内拆除似乎依然很遥远。据“中国统一市场建设”课题组的调查发现,地方保护仍是一个在全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全国多数地区的地方保护严重程度是比较相似的。 那么,地方保护缘何根治不清呢?原国家计委副主任汪洋分析认为:首先,从财税体制看,现行财税体制仍具有强化“行政区经济”,激励市场分割行为的利益驱动功能,分税制使地方政府具有追求扩大本地经济规模的动力。 其次,从干部制度看,现行干部制度需要各级干部有GDP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等好的政绩;对上和对下负责,都需要扩大本地的经济规模,维护本地企业的利益。 再次,从司法制度看,中国司法机构的设置以及人员配备是属地化的,这为地方政府干预司法和执法,从司法上保护分割市场的行为创造了条件。 最后,从劳动力市场看,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很多地区都实行歧视外来工的政策,劳动力不能跨地区合理流动,导致一些地区实行限制外来产品的地方保护政策。 事实上,地方保护在中国真正形成“气候”的成因可能更多。从历史传统来看,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封建割据条件下长期形成的“诸侯经济”及其影响,成为滋生地方保护主义的历史根源。而从文化背景看,我国是一个儒学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封建的“牧民”观,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成为入仕为官的知识分子的文化理念。这一传统的文化观念,是地方政府从本地利益出发分割市场的文化根源。但社会发展至今天,地方保护已然开始起了质的变化。 “中国统一市场建设”课题组认为,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地方保护问题相比,当前的地方保护现象呈现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第一,保护的内容发生变化。改革初期,地方保护的内容主要是阻止本地资源的外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商品买方市场的基本形成,地方保护的内容变为以保护当地市场为主,以各种方式限制外地产品进入当地市场。比如,有些地方明文规定当地宾馆酒店只能销售当地生产的香烟和啤酒。 第二,保护手段更加隐秘。过去,地方保护基本采取直截了当的办法。在中央政府三令五申、明文规定禁止地方保护之后,地方保护的方式变得越来越隐秘,越来越难以识别和对付。 第三,保护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地方保护已经由产品市场扩大到要素市场。例如,有些地方政府利用对户籍、劳动力管理等措施限制外地及农村劳动力进入本地就业。 面对这些新情况,中央开始了一系列的治理,封锁是否被打破?近日,《中国经济周刊》奔赴各地,通过对交通运输行业的调查采访发现,拆除地方藩篱确实已成了决定市场发展之路是否顺畅的重要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