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中华工商时报创刊十五周年 > 正文
 

直挂云帆济沧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8日 10:39 中华工商时报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汤安中

  初识中华工商时报是在1998年,正是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之时,工商时报以战略家的眼光透视出西部将是一座待开发的新闻金矿,遂以巨大的决心投入了几乎全部“家底”的财力、物力、精力,吹响了向西部进军的号角、一支由记者、编者、专家、博士组成的绝对精锐队伍出发了。一篇篇体大思精、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别有天地、情景相映的佳作
,出现在普通读者与决策者面前,有美好的山色风光、有奇异的土俗民情、有嗷嗷待济的贫困农民生活写实、有闪闪发光的、诱人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有生机勃勃的新兴小城镇、有重焕新机面貌一新的西部古城,也有令东部地区难以置信的极其顽固守旧观念及可笑的官僚作风,当然还有政府官员心急如焚的招商引资的愿望与非常非常优惠的政策,当然还有光彩夺目的双赢的案例。总之,这个曾在汉唐时期极度辉煌而今被“遗忘”了、“陌生了”一千多年的西部,在工商时报独具匠心的运作下,又图文并茂,记忆相互成题地再次呈现在国人面前。“哦!我们还有一个待开发的西部处女地!”、“西部真美!”、“西部真穷!”、“西部真落后!”、“西部太需要人才!”、“西部真有商机!”……国人感谢工商时报,国人另眼看待工商时报,名声鹊起于媒体。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上中华工商时报的。

  一张报纸说大话、套话、盲目随风,是比较容易的,但要说真话就难了,尤其在一些原则性的、大的事件上也理直气壮地说真话就更困难了,往往是避重就轻或绕过去。而中华工商时报表现了报人的应有的诚实与非凡的气魄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责任感,令国人敬之。山西李海仓事件发生后,有人认为他是暴发户,为富不仁,该杀,一些媒体虽发现李海仓并非坏人,应该为他道个公正,又怕别人指责“为贪得无厌资本家说话”。于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些公正话。但是,工商时报则态度十分鲜明,以对人民、对党的事业的十二分勇气,理直气壮地站了出来为李海仓抱不平,张志勇等记者深入了现场,做了大量调查,以翔实、令人信服的事实,写出了巨篇报道,并配以评论,事后又不断做了追踪报道。宏扬了真理,直击了对民营经济的污蔑与仇视。什么是捍卫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人总有不少人喜用空话、套话、嘶声口空喊口号来表示自己是最最捍卫社会主义事业的忠勇之士,而工商时报拒绝空喊,而是态度鲜明,以行动坚持真理、敢于说真话、说实话,这才是真正的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捍卫,党与国家由衷欢迎这种“宰相刘墉”式的忠诚。事实证明,工商时报作为以身体力行的态度贯彻中央关于毫不动摇地发展、支持民营经济的决心。这样做,需要深遂的洞察力,需要对党、对人民负责的勇气绝非容易啊!

  虽然大家都说要大力支持、发展私营经济,各省、自治区书记也都指出“私营经济是经济的新增长点”,但是,理论界从没人对私营经济的核心问题——剩余价值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解释。据我所知,也有一些学者想对此做出稍有不同看法,但都感到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禁区,都缩回了刚想迈步的脚。媒体则更忌讳。但中华工商时报则从维护“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的立场出发,冒了莫大风险在理论版头条刊登了我的“对‘剥削’的再认识”。文章明确指出:剥削是个政治概念,阶级压迫与阶级剥削是共生共存的互为前提的。既然已打倒了阶级压迫也就不存在阶级剥削,不能将按生产要素分配说成是剥削。文章发表后,自然引起不少严厉的抨击,但工商时报仍稳坐渔船,对应自如,当然,也引来更多读者的赞,尤其是理论界识。这已是过去话,不必多言,重提只为说明工商时报这种面对真理的勇气,实令人佩服。

  最近又见到李爱明等记者前去采访,以巨篇报道了“谁壮了南存辉的胆”、“为什么正泰总能领先”、“企业怎样在城市中生长”、“百万富翁是这样炼成”。夹叙夹议的四篇长文我一口气“吞”了下去,然后又进行回味,确是篇篇佳作,回答了国人的种种是是非非的质疑。让国人从栩栩如生的事实中更相信中央关于“毫不动摇”地支持、发展民营企业的正确性。“7000浙商抢滩上海”又是一篇选题甚妙的“浙江现象”好报道,“连北京人也瞧不起的上海人,如今却对浙江人刮目相看!”作为上海浙江商会会长的王均瑶又是一名没有任何政治背景、没有资本家产、没有深厚学历的温州“土”老板,他又是一位传奇式人物,他全身上下,连他身上的一个纽扣,喝的一杯奶,都有写不尽的绝好新闻素材。有人以为他来上海是“外逃”、是为了求“安逸”、求“气魄”,那就根本没读懂这个从骨子里充满“温州”气质的温州人了!

  庆贺贵报创刊15周年之际,希望将“浙江现象”继续做大、做深,为此要像贵报当年走向大西部那样,做出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策划,更系统地、更全面地、有条不紊地将“浙江现象”向纵深发展,国人将从“浙江现象”中看到中国未来的光彩夺目的前景,使决策者及早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使理论者受到有益的启迪并不断修正自己理性认识,从百姓得到更多喜与树立起更大信心。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打响
协处罚国安罢赛事件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