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价施压催生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 央行两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6日 09:19 经济观察报 | |||||||||
王延春 56元、66元、70元,15公斤燃气罐的价格从年初开始一直蹿升,北京的王女士感到有点招架不住了,便决定改用电炊具,尽管她已听到北京电价要上涨的消息,但还是觉得用电比用煤气合算。广州的燃气罐涨得更凶,当地媒体报道称,各大燃气公司15公斤瓶装液化气价格,平均每瓶涨到79-80元,最高价甚至达到86元。
涨价的似乎不光是燃气。这几天,到北京大屯附近的一家加油站加油的人们发现,原本赠送的5升汽油兑奖券也没有以前送得爽快了。而北京一些加油站则出现了排队买油票的场面。 中国百姓的生活从未像现在这样受到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这一切都源于国际油价的飙升,最近几天已经突破了50美元。高油价的利空不仅波及石化行业,波及到下游行业,甚至成为近期股市的大空头,钢铁、石化、银行、电力、汽车、航空股全面下跌。 更让经济学家担忧的是,近期的高油价催生了通胀压力,使宏观经济面临新的不确定因素。许多市场人士担心,持续的高油价会引发成本推动型的高通胀,将趋于平稳的宏观经济又推到风口浪尖。四季度的货币政策,将面临通胀与稳定增长短期平衡的两难关口。 通胀新变数 近日,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高,一度逼近54美元。而非洲最大的石油出口国尼日利亚石油工人的全国性罢工、墨西哥一条输油管的爆炸,以及尤科斯子公司资产被出售等一系列突发事件更使国际油市的前景不容乐观。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在9月25日出席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主办的“2004年全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形势报告会”时预测:国内能源紧缺状况短期难以改变,全球高油价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而发改委不久前的另一项预测是,今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将达到平均每天632万桶,较2003年的日消费量552万桶增加80万桶。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达到3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研究所冯飞等专家认为,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或者下降,一个月后就会传导、反映到我国的石油价格上。 而国际油价上涨超过一定幅度,国家发改委将可能作出调整成品油价格的决定。中石化一位人士向记者表示:“国内很可能再次上调成品油的价格。” 根据摩根斯坦利的估算,国际原油价格布伦特原油每上涨1美元/桶,中国的GDP将损失0.06%。一些学者更加担心的是,高油价将给中国经济带来通胀的压力。“国际油价持续飙升,将拉动石油及以石油为基础的工业成本上升,产业价格上扬,形成一种新的涨价因素。”北京证券一位分析人士告诉记者。 周大地表示,要重视油价上涨会不会推动通货膨胀。“现在原材料、煤、电和农产品价格都处于高位,油价的进一步上涨,是否会推动新一轮价格轮番上升,要密切关注。” 我国目前正处于走向高耗能的重化工业阶段,号称“工业血液”的石油价格上升更易刺激通货膨胀。据有关国际组织估计,每桶石油价格上涨10美元,就会使通货膨胀上升0.5个百分点。 粮食价格居高不下,与高油价、原材料价格高企交织在一起,更加剧了通胀的压力。中信证券分析师彭立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秋粮丰收,但仍然不能达到自给,还要依靠粮食进口和调动储备粮。因此,粮价短期不会有快的回落,能源传导,粮价企高,预计全年CPI消费价格指数在4%-5%,通胀压力很大。” 到8月份,中国的消费价格指数已经连续3个月增长幅度超过5%的“警戒线”,这一直被视为央行决定是否加息的依据。 汇率浮动的时机成熟? 高通胀率的压力,使人们对下一步的货币政策充满期待。 行政性紧缩政策可能带来的“硬着陆”风险,以及总量控制型的货币政策面临资金“体外循环”的尴尬,使人们更相信市场调控手段的有效性。“也许人民币扩大浮动空间,是应对通胀的最好办法,”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投资银行亚太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陶东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汇率浮动的时机已成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在近日表示,采用更为灵活的汇率机制将有助于中国更好地控制通货膨胀以及防止经济过热。 通过人民币升值,可以抑制进口品价格,进而抑制消费品价格水平的上涨幅度。“人民币小幅升值,是使20年改革成果向百姓转移的很好方法。”陶东说。如果说去年调整汇率波动幅度时机不够成熟的话,那么现在条件已经具备。 去年我国保持一定的贸易顺差,而今年前8个月中国贸易逆差则达9.5亿美元。贸易逆差给汇率浮动带来空间;今年相比去年,美国连续三次加息,进一步缩小了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国际投机性资金有所回流;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快速增长,达4706.39亿美元,较去年末增加673.88亿美元。高储备牵制了货币政策的操作,也许采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可使中国重新得到对货币供应的自主控制权。因此,陶东认为,汇率浮动不是基于国外的压力,而是中国经济的内在需求。 尽管央行和外汇管理局几次出来对利率和汇率调整的传闻辟谣,但一些学者分析市场态势,认为四季度启动利率或汇率调整的可能性还是存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王召博士告诉记者:“大家预期很强烈,舆论呼声很高的时候,汇率浮动可能对人们的心理冲击比较小。而当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变淡的时候,出其不意地使人民币升值也是有利时机。”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的何帆博士就认为,人民币很可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升值。 决策层语气与一年前相比发生的微妙变化,也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一年以前,当美国财长斯诺展开他到中国的“汇率之行”时,日本、欧盟和美国的官员相继呼吁中国政府提高人民币币值。面对这种国际压力,中国政府全面权衡了汇率变化的利弊,决定汇率不变的政策,以保持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一年过去了,我国政府明确承诺,要推进更有弹性(相近于浮动)的汇率体制。 无论是发表在国庆节期间的第十六届中美经济联委会联合声明,还是在G7会议后的表态,都意味着汇率政策存在一定松动的可能。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于10月12日召开会议,发布在央行网站上的通稿语言含蓄:“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掌握好调控力度,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这个说法也给下一步的货币政策留下了想象空间。 一些机构已经开始调整自己的资产结构。中国银行一位分析国际金融市场的人士告诉记者,香港的一些企业,已将部分美元资产置换成人民币资产或黄金。 汇率?利率? 尽管政府对汇率和利率“按兵不动”,但学者关于下一步货币政策将采取的手段建议则更多集中在汇率、利率的选择上。 目前的意见大致有三种:先动利率;先动汇率;利率和汇率一起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明确表示,从人民币与美元的互动关系看,人民币利率进入一个加息周期也是必然的趋势。无论从国内因素还是国际因素来分析,进入上升信道的人民币利率,正在面临越来越大的上调压力。但如果加息中的利益难以平衡,汇率调整是一个可行的替代工具。 也有学者表示,通胀是目前中国经济的一大隐患,加息原本是当务之急。但问题在于,在不合理的汇率水平下,加息是否可以取得预期中的效果?因此,以加息而言,尽管是必须的,但最好在汇率政策率先作出调整之后为宜,而汇率政策的调整也同样应该小步快行。 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梁红9月15日曾接受《东方早报》的电话采访,她认为虽然种种经济指标都表示加息已有充分依据,但考虑到目前国内脆弱的金融市场,是否马上加息仍不可确定。但此刻是调节人民币汇率的绝好时机,调节利率可能伤害到金融市场,调节汇率则可以解决目前难以解决的经济难题。 但陶东表示,其实,加息和汇率都非常需要。但权衡之下,加息更是当务之急。“四季度加息是好的最晚时机吧。”他说。 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举行,酝酿明年经济发展的大计。这次会议将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总体趋势做出基本判断,这既包括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的走势、国际资本流向和贸易态势、国际油价变动等,也包括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以及投资、物价等主要变量的分析。 今后宏观调控要面临经济和物价短期均衡两难关口,选择利率还是选择汇率,还是“按兵不动”?目前只能静观其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