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奶供应数量减少 国家学生奶计划搁浅了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5日 16:53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市场报记者 杨曼 本报近来接到一些学校来电来信,反映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陷于僵局! 国家学生奶计划搁浅了吗?
记者打电话到国家学生奶办公室求证此事,一位姓孙的同志否定了此说法。但他同时也表示,由于非典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人们对学生奶认识不足,学生奶的整体供应数量的确有所下降,数量减少了大概20%左右。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城市的学生奶已停止供应了。 “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学生奶曾在中小学校园掀起热潮 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是由政府主导实施的专项计划,是政府行为。按照《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暂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学生奶计划实行企业定点、专产专供、产品特别标识、非卖、价格核定、圈点饮用学校等一系列行政管理制度。 学生奶的起源应该追溯到1998年。那年5月,首次中国牛奶科学论坛大会在北京召开,专家们呼吁,“为了民族的未来,请给孩子们一杯牛奶”。1999年6月,农业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学生奶工作会议,会议作出了在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广州等5个城市进行学生饮用奶试点工作的部署。以“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为口号的国家学生奶计划由此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2000年8月29日,农业部、国家计委、教育部、财政部、卫生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轻工业局等7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通知,公布了《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实施方案》,学生奶也随即出现在中小学校园里,并一度在全国各地掀起热潮。 以辽宁海城豆奶事件为分水岭,学生奶的推行开始受阻 资料显示,辽宁海城豆奶事件之前,学生奶计划已推广到了全国大中城市的4500多所中小学校,日供学生奶200多万份。尽管“豆奶”和“学生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项目,但学生奶计划还是因海城豆奶事件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包括辽宁、上海在内的很多省市都紧急叫停了学生奶。受非典疫情的影响,学校停课,学生奶的供应也相应地停下来。 非典过后,学生奶虽在慢慢恢复供应,但整体供应量下降20%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国家学生奶计划推行为何不畅?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和农村发展学院程漱兰教授认为,学生奶在推行和管理中的思路需要完善,方法需要改进。 谁为学生奶埋单?谁做学生奶的裁判?政府行为面临尴尬 在《行政许可法》全面实施之后,推行学生奶的政府行为面临不少尴尬。 尴尬之一,谁为学生奶埋单? 程教授说,学生喝奶外部正效应多,如:可增强学生体质,拉动奶业经济发展,增加奶农收入,带动包装、运输等其它配套产业发展等。这个外部正效应属于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范畴。按照发达国家的施政原则,提出一项为公共服务的政策,必须配套一项政策基金。可是,在我们推行学生奶大大小小的文件和通知中却看不到任何公共资金的来源。 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在公共财政没有做好付费准备的时候,推行某项公共计划,有可能面临现实的尴尬。同时作为又一个需要“定点”、“审批”的项目,在一些管理不善的地方,就有可能出现相关的负面效应。 尴尬之二,谁做学生奶的裁判? 我国有这样一种惯例,就是通过层层审批抬高准入门槛来保证品质安全可靠。学生奶计划也带有这一思维定势。在学生奶计划中,政府相关部门对学生奶供奶资格的认定、定点企业的审批、专家评审、HACCP认证以至校内分发,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规定和门槛。但实际上,学生奶的机制无法保证这些“规定动作”不沦为“自选动作”。 在现行《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暂行管理办法》中可以看到,学生奶是从乳品市场中剥离出来、自成一体、几近封闭运转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企业定点、专产专供、产品特别标识、非卖、价格核定、圈点饮用学校等一套行政管理制度处处存在着行政权力。这就使得学生奶在操作过程中难以实现由市场竞争产生的公平。 谁担风险?谁获益?责权利的不平衡,使学生奶推行不力 在学生奶计划中,受益的有学生、奶农、企业和相关的配套产业。 学生奶计划由7个部门联合推出,其中,农业部门主要负责产品安全、质量的监管,教育部门则承担学生奶的推广、实施。由于学生们是在学校里饮用学生奶,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学校和教育部门往往被推到风口浪尖,这也是很多地区不愿意推行学生奶的原因,也是海城豆奶事件后学生奶迅速转冷的一个原因。在采访过程中,有关部门责权不对等的说法屡屡出现。 一位经济学者说,推动学生奶计划本身是一种经济行为,其中肯定有利益关系,而目前的情况是,政府、企业、学校都是环节,有关学生奶的“标准”也好,“认证”也好,增加环节,企业必然多付出成本,最终是学生和家长来埋单。 有没有可能把市场的还给市场? 程漱兰教授分析学生奶面临的两大市场缺陷。 第一,学生奶需要家长付费,就出现了消费能力限制。这主要指低收入家长无法承担鲜奶的费用,而在低收入地区,鲜奶的保鲜、储运、分销成本往往更高。因此,在学生奶最鼎盛的时期,最需要用牛奶来均衡营养的农村学生并不被学生奶计划涵盖。城乡消费水平的差异造成了乳业消费的城乡鸿沟,学生奶计划就很难实现自己的初衷。 第二,在付费并不困难的家庭里,对于学生奶的选择也存在消费意愿的限制。在此计划中,消费主体的权益被忽略了。学生家长只有付费的义务却没有选择的权利。学生奶企业的定点、奶品的选择,甚至口味的决定都由有关部门确定。这种强制的消费方式很难讨学生和家长开心。退一步讲,即使学生奶可以参考学生和家长的意见,那么,面对众口难调的情况,有关部门该如何选择、如何决断呢? 采访中,专家们认为,就学生奶而言,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向民众宣传喝奶的益处,鼓励在校学生养成喝牛奶的习惯,同时对乳品市场实行必要的监督,保证乳品质量,维护乳品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而具体到学生们是喝鲜奶还是喝酸奶,喝哪个牌子的奶,能否由学生和家长自己作主、自己决定呢? 《人民日报》 (2004年10月15日 第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