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加息惜话如金 预期泛滥旋涡中央行的无奈(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5日 11:14 《经济》杂志 | |||||||||
透明与隐晦 与中国的情况正相反,在地球的另一端,同样是从6月份到现在,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几乎每星期都会出现在公众面前发表言论,作秀一般,态度几经变迁——从“有耐心”到“有节制”,三个月内利率上调两次:6月30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达到1.25%的利率水平,是美联储四年来经过多次降息之后的首次加息;8月10日,再次提高基准利率25个基点,从而达到1.5%的2001年12月以来最高水平。 事实上,这样的差异来自于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决策机制的差异。 在中国,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中国人民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第二十条规定:货币政策委员会实行例会制度,在每季度的第一个月份中旬召开例会,即一年仅召开四次例会。 而美国的对应机构为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每年召开八次例会,一般在2月份和7月份的会议上,重点分析货币信贷总量的增长情况,预测实际国民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就业率等指标的变化区间。在其他六次会议中,要对长期的货币信贷目标进行回顾。 与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官员保持高度的神秘感不同的是,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十分注重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十分注重确保投资者能充分获知投资方面的信息。每年2月和7月的预测报告等,都会在一定时间后通过媒介公开发布,以引导全社会资金的流向和投资者的投资愿望和预期。另一方面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每一位成员,也都被要求拿出自己的分析、预测报告,并在一定时间后向公众公布。 实际上,中国可能是货币政策委员会活动最“低调”的经济大国。据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欧洲中央银行管理委员会每两周召开一次会议,每隔一次会议讨论一次利率。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每月举行一次会议,会议日期安排提前一年公布,也可以根据需要召开临时会议。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也是每月召开一次会议。 有这样一个细节颇能说明问题。格林斯潘尽管面临棘手的经济环境,但依然保持有节奏地向公众传递政策预期信息,有利于市场形成稳定的理性预期。因此,当格林斯潘例行发表周三讲话时,即便没有指明美联储在9月21日的货币政策例会上是否会继续提高利率,纽约的大多数交易员们已基本不再受格林斯潘各种暗示的影响。 而位于北京的国电开发投资公司的一位项目负责人却告诉记者,自从今年年初到现在,他们没有做成一单投资项目,因为经济紧缩和加息的疑云一直笼罩在他们的心头,对于未来的获利能力实在缺乏信心。 但令人感慨的是,这位负责人主要经营的是电力以外的民营科技项目,并不是国家宏观调控所针对的电力行业。这一个微小的例子也许能够说明中国的市场预期已经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