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之朱文涛:典型上海式生活(1)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2日 11:11 《中国新时代》 | |
现居上海,在某公司任人事行政总监的朱文涛,表示他现在不太有什么虚的人生哲学:为自己建立一些资本随时准备抓住机会就是他简单的生存之道 文/本刊记者 赵雪 1992年,朱文涛最喜欢吃北京的朝鲜冷面,他每天沿北三环单程骑车45分钟上下班,在“开阔的”北京奢侈着自己的青春;后来到了深圳,一个盒饭五块钱,那种心痛感他到现在还心有余悸,他认为一小碗饭、几个荷兰豆、两片香肠就五块钱,这与抢钱无异。 现在的他,生活在上海,有一份较为稳定、压力不大不小的工作,有一个需要责任和付出的家庭。每周在上海的大超市与妻子购足一周的生活所需,每天被上班高峰期堵塞的交通所困扰,长期为在中国大城市抚养小孩所付出的成本而承担压力,他的生活既健康又完整,上海所能给他的一切几乎都被他吸收了。 虽然他已经习惯并喜欢上海现有的生活状态,但至少他还有权利说出自己心中的梦想:住在深圳的海边,吃在上海的小餐馆,看着北京的戏剧。 琐碎 “如果说1990年代初在深圳那边是全民皆商的话,那现在的上海用这个词形容可能更加贴切,而且比当年的深圳有过之而无不及。”论及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朱文涛认为上海的发展潜力是最明显的。 这点认识首先源于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政府越来越向一个经济型政府靠拢,它的角色感越来越像一个大企业里面的市场部门。”朱文涛评价说。上海市政府对市政形象、市容形象、上海市民的服务意识、上海市民表现都非常重视,尤其在建立城市品牌上更是不遗余力,比如举办世博会、亚太论坛等各种活动。 其次,在为城市吸引人才方面也采取了相当多的措施,比如新政策规定拥有“居住证”就可以享受上海市民的一切待遇,办理上海居住证的条件只有两条:拥有“工作合约”和“住房协议”。 上海是个干净的城市,城市管理相对比较好。比如在上海很少会看到一大片荒地暴露在外,在高速公路上也如此,没有开发的空地,市政部门会用板子或者广告牌竖起来挡住;上海的出租车座套每天都要换洗,出租车若从市区外开回市区内首先要去洗车,否则会被罚款。而且黑车也比较少。 “在上海的大街上,衣着打扮的层次差别不是那么明显,似乎人群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高一点或者说水平比较齐整。”朱文涛说。 在上海,小姑娘半夜敢上街的不少,但若是半夜想吃夜宵,可去的地方可能只有24小时便利店、夜总会之类。 上海著名的“海派文化”在朱文涛眼里就是上海崇洋媚外的一种美化表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中国新时代》系列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