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越大人们思考越多 高交会直面六大质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1日 19:58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展会规模越来越大,人们的思考也越来越多 明天,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将在深圳第六次拉开帷幕。1999年10月,当时朱镕基总理在首届高交会开幕式上宣布,“为了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中国政府决定每年在深圳举办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当年成交项目1030项,成交额达64.94亿美元,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市场。六年过去了,高交
质疑之一:高交会赔本赚吆喝? 仅从账面上看,高交会无疑是亏钱的买卖。别的花销先不算。每年高交会组委会都要四处出击,国内诸省跑到,欧美各国不拉,仅宣传费用花费之巨大就可想而知。而收入不过是展位收入、门票收入、户外及印刷广告,亏是显然的,也是必然的。今年,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耗资数十亿的新会展中心投入使用,这笔投资何时能收回?于是,“高交会赔本赚吆喝”的说法也格外响亮。 不过,账有不同的算法。“高交会对深圳经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都有重要带动作用”,武良功说。上个世纪90年代末,深圳意识到仅靠加工贸易是无法拥有长期竞争力的,于是率先在全国提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交会应运而生。举办者的初衷是为本地产业的供给方和需求方牵线搭桥。几年来,高交会配合产业政策和全面开放,切切实实地推动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其信息优势,更带动了国内其他地区的高新技术发展。从这个角度说,高交会赚到的,算不清。比起来,旅游、餐饮、会务的兴旺都是小账了。 质疑之二:“有形之手”何时退出? 从首届高交会开始,主办单位就是政府,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各部委出现在主办单位的名单上,今年多达六部一局两院,深圳市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中心,出钱、出人、出力。从政府操办向市场化运作转型一直呼声颇高,而对转变的力度也多有微词。“如此大型的展会没有政府的力量是不可想象的,目前政府退出的条件也不具备。”武良功认为,像高交会这样的大规模展会,靠企业的力量是不可能的,完全市场化的条件,目前根本看不出端倪。而从国际展会的发展来看,各国的大型展会也多是由政府推动运作的,有的资金也来自地方财政。 质疑之三:巨型新展馆如何赚得回? 本届高交会的一大看点就是新的会展中心启用,这个“巨无霸”在吸引人们目光的同时,也招来了人们的忧心:“这么大,如何填得满?如何赚得回?” 就展馆而言,保持每年60-70%的出租率,经营状况算得上良好。目前各地大建大型展馆,要达到这样的出租率,却绝非易事。武良功认为,深圳还是有希望用好这样的大型展馆,专为高交会而建的深圳高交会馆档期从年头排到年尾,深圳的会展市场颇有容量。但是面对会展中心这样“巨无霸”,对中小型展览来说,无异于“杀鸡用牛刀”,因此,如何不让会展中心在高交会后睡大觉,还要开动脑筋,多找些站得住的主题。 质疑之四:高交会遭遇“七年之痒”? 经过前几年的高速发展,近两届高交会规模和成交额增长放缓,甚至有些指标出现调整。高交会是否进入了平台期?有人打趣说,高交会的“七年之痒”要来了。 对此,武良功付之一笑。“任何产业都有出生-成长-成熟的发展历程。高交会从初始的火热,到中间的高速发展,目前进入成熟期。从现在的发展来看,运作很平稳,有顽强的生命力,可以在成熟期正常运作较长的时间。当然,产品的升级换代是必要的,也是目前主办者正在不断努力的。” 质疑之五:展会重叠引起恶性竞争? 面对拥有五十多年历史的广交会,高交会无疑是小兄弟,往下看,珠三角会展林立,咄咄逼人。珠江三角洲展会功能重叠,一直是热门话题,要求政府设法规划调整重新定位的声音不少。 武良功的看法与众不同。“展会功能重叠并不是一定要解决的要害问题。从国际展会的发展来看,功能重叠并不意味着恶性竞争。以欧洲为例,匈牙利、德国、法国地理距离很近,却都有同类展会。”与其要求政府去协调,不如让参展商“用脚去投票”,应该交给市场去自发调节。从某种意义上说,虽然功能略感重叠,但是受众还是会有不同选择。 质疑之六:夹缝之中难成会展之都? 深圳提出“会展之都”的发展目标,圆博会、高交会、采购大会、文博会,摩拳擦掌。可是,有人泼冷水,“北有广州,南有香港”,如此狭小的区域内,如何容得下三个会展之都? 武良功对深圳的倒是颇有信心。“去香港参展,对大部分国内企业来说,还是可望不可及的。深圳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向外走很方便。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是接待能力还是基础设施,深圳都具备了会展中心城市的条件,加上独特的城市文化气质,还是拥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本报记者周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