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政建设缘何成了商圈最大的破坏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1日 10:27 新华网 | |
新华网广州10月10日电 一个商业圈的形成是几十年、几百年自然选择的成果。要破坏它,只要一条红线、几台推土机、几天时间 新华社记者 钟玉明 报道 政府主导下的大规模城市改 造和商业结构调整如火如荼,宽马路、大广场、步行街、高档商厦、公共绿地……一项项耗资巨大的市政设施,使城市更现代气派、市民生活更舒适便捷。 但广东商家发现,城市漂亮与生意兴隆之间并不总能划等号,市政建设给城市原有的商业格局带来巨大冲击。 按照建筑设计师的图纸,把街道整修漂亮,像摆棋子一样把商品摆上去就能造出商业旺地,那政府还不成了上帝? 广东著名侨乡江门市,第一代华侨修建的150多幢“骑楼”,沿着横穿市中心的江门河北岸长堤,连绵1.04公里。大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当地的主要商业区。同济大学建筑规划研究院专家接受市政府委托,作了“长堤风貌街”规划设计方案:以“高起点、高档次、高标准”思路,把它改建为集旅游、观光、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步行街,房屋外立面复古,外墙涂美国进口涂料,路面铺花岗岩。按商铺门面长度计算,平均每米造价高达3.86万元。 这样美仑美奂的步行街,政府认为再卖五金、米面、家什这样的“大路货”不合适,为它制定了一揽子商业结构调整方案,要让这个古老的商业圈从形式到内容全面升级换代。方案把风貌街划为几个地段,指定每一地段分别经营高档服装、皮具鞋帽、音像制品、玉器首饰、古董、旅游纪念品等。商铺原有业户或退租搬迁,或改营指定品种。 政府原以为复古工程的难点是赶走旧商户,殊不知,商户们说:“不用他来赶,我还求他让我退租走人。商铺营业面积与人行道面积的比例是有客观规律的。一公里长的步行街,不可能有生意。商业圈的经营结构是市场淘汰的自然结果,不是学校几个专家、政府几个公务员‘设计’、‘规定’得了的。按着建筑设计师的图纸,把街道整修漂亮,像摆棋子一样把商品摆上去就能造出商业旺地,那政府还不成了上帝? ”果然,风貌街开通之日,就是商户关门之时。150多个市值50万元以上的商铺变成免费的“古建筑博物馆”,繁华商业街变成了休闲公园。刚开通时还有人慕名前来观光,新鲜劲一过,只剩下附近居民散散步,大人小孩在街中心打羽毛球、踢足球。 政府终于向“顽固”的市民投降,风貌街回到了起点:重新向机动车辆开放,商铺经营品种由商户自行决定。但政府之手毕竟不是收放自如的上帝之手,它可以把几十年自然形成的商业格局强行打破,却缔造不出新的经营风格。三年过去了,风貌街依然风清水冷。不明内情的外地人,看到汽车轧在漂亮的花岗岩路面上,纳闷惊叹不已。 思考一:商业街,顾名思义就是商业零售,人们到商业街就是购物,但全国各地建设步行街,都是把当地最旺的商业街扩展为“集购物消费、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多位一体”究竟是否符合消费规律,政府之手究竟是否能把市民诸多生活需求硬“调整”进商业圈中?迄今为止,各地步行街商户都在抱怨“旺丁不旺财”。广州北京路步行街、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上海南京路步行街都有调查显示:逛街的人中有六七成是冲着休闲散步来的,偶尔买点小零碎、捡点折价货。 南方大厦是广州的王府井,被新修的高架路扼住脖子终于关闭 南方大厦之于广州,犹如王府井百货大楼之于北京,是古老文明中心城市的标志。南方大厦及其所在的人民南路——沿江路商业圈,旺盛的人气妨碍了交通。逛街的人、过境的车都啧有烦言。政府终于要为这个最老最旺的商业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寸土寸金的商铺,成熟的商业格局,对此政府很是爱惜,不与商铺争地,转而向空中要交通,在人民南路、沿江路上空修建了广州第一条高架路。沿街商铺顿时笼罩在高架路的阴影之下,街道黑乎乎阴沉沉的。业户们曾经那么祈盼政府改善交通,祈盼拥堵的马路疏通后可以旺上加旺,但是商业圈却好像被高架路扼着脖子,气息渐弱。人民南路——沿江路商业圈在市民和游客的“购物地图”中的形象一日比一日模糊。苟延残喘了几年之后,南方大厦终于在今年9月关闭。“龙头”出局,商业圈的业户不知何时能熬出头。 有人把人民南路——沿江路商业圈的衰败归因于自然新老更替,归因于经营业态和经营结构没能跟上形势。但是,同样古老、同样业态的广州上下九商业圈,依旧没有“解决交通问题”,为什么没被“新老更替”掉?失去商业圈的人流,高架桥也成了鸡肋。社会上不断盛传:人民路高架桥要拆了。 思考二:商业人气渐聚渐旺——交通拥堵——修建马路——商业人气消散——马路失去意义:怎么会走进这样一个怪圈? 有人这样总结:地铁、马路作为市政工程,目标是解决交通问题,是让人和车快速通过。道路的宽窄、高低、长短、离商业圈的远近,与商业兴衰的微妙关系,交通布局与商业布局的结合,新马路是提升还是打压了原商业圈的人气和财气,也许需要用下一代人的智慧去解决。 解决占道经营,让闻名全国的岭南风情黯然消失 温暖的南方,市民对户外活动一直有着特别的偏好。露天灯光夜市,街边大排档,曾经是闻名全国的岭南风情。 入夜,街道中心搭起临时货架。市民或三五成群,或一双一对,穿着轻便随意,蜂拥前来灯光夜市淘金,要的就是那种漫天要价落地还钱的侃价之乐。沿街餐馆把桌椅摆到门外人行道,或者江边河边。夏天,清风冰啤,家常小菜,漫无边际闲聊;冬天,寒风凛冽,拥炉小酌。这曾经是广州的经典镜头。全国第一个灯光夜市——广州西湖路灯光夜市鼎盛时期,共有经营业户1045档,从业人员近3000人,旅游部门曾将她作为代表性景点加以推广宣传。 广州市掀起了“还路于行”、“现代化文明城市”市政管理大潮。2001年,经营了17年的西湖夜市关闭。2003年,广州最后一个灯光夜市、经营了15年的陆居路夜市关闭,灯光夜市彻底退出广州人生活。 关闭每一个夜市、每一处大排档,理由大同小异: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城市管理水平提高,需要更好的消费环境;占路经营造成行路难,噪声滋扰,环境污染。 西湖夜市关闭后,商户有的转移到政府兴建的商场内,有的另谋高就。但“入室”的西湖夜市了无生气,第一搬迁点开业后4个月就关闭了。西湖路一带的商业氛围被媒体财经版、地产版用“乏善可陈”来形容。广州多了几家普普通通、不温不火的商场,少了一处绝佳的民俗风情。西湖灯光夜市与北京路步行街相连,西湖灯光夜市关闭的同时,北京路步行街开通。陆居路夜市关闭后,政府也计划改建为步行街。 广州人露天购物的热情依然不减,步行街最火爆、租金最贵的,不是高档商场,而是临街的小零食档。就像北京人爱站在街边吃烤羊肉串一样,广州人喜欢在街边吃咖喱鱼蛋串、牛杂串。传统小吃配传统生活方式,在现代化商厦里,怎么卖广州街头小吃“钵仔糕”“飞机榄”?北京路步行街开通没多久,就在路中心搭起了时髦的西式帐篷,名为“举办商业推广活动”,实际上也就是普通日用品零售。帐篷白天延续到夜晚,被称为“时尚版灯光夜市”。 最近,北京路步行街扩展,又把西湖路圈进步行街范围,开展了新一轮的“占道经营”。 思考三:不断有人提出疑问:难道城市道路唯一目的就是让汽车快速通行?现代城市文明就是外表豪华的高楼?如果市民们愿意在某条路上干点别的,是否说明这片土地本来就该有更好更人性的用场? 海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