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中国 个人的55年之范震篇(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03日 17:09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 | |
《中国经济周刊》:新阶段经济是怎样开展的? 范震:1980年代,经济特区相继设立,中国有了对外经济联系的窗口,尤其是深圳,经济发展令国人震动,中国企业的闭塞开始冲破,这是中国企业开始现代化发力。我当时已经“下海”,在海南做房地产开发,虽然遇到房地产泡沫,但是,这个时候我形成了自己正确的判断,形成了自己的企业理念。这个过程持续到1992年。 《中国经济周刊》: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中国经济开始提速,您当时有哪些最深的印象?自己的事业又是怎样的一个状态? 范震:经济开发区相继出现,1992年至1996年,中国民营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为未来经济生活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基础。具体表现是,江浙民营企业雨后春笋,大的企业如宁波杉杉、雅格尔等,我当时是杉杉副总。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这个时候中国民企的原始积累基本完成,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已经形成;“有产品就卖”的短缺经济时代进入规模经济时代,粗放经营,通过规模见效益。 《中国经济周刊》:我的感觉里,您最近一直言必“品牌”,品牌在目前的经济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对于企业有何价值? 范震:1996年,中国市场上的商品已经非常丰富了,基本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个时候,中国经济进入品牌时期。这个时候,市场很残酷,没有品牌的市场逐渐淡出,比如,广东的白马批发中心和湖北的汉正街,现在都已经消失了。就我的经历佐证,改革开放催生了一批优秀的企业,这是建国55年以来对于企业最值得欣喜的事。以中国进入WTO为标志的品牌时代是新中国经济的第三次跨越。 上海堪称中国的经济中心,品牌的建设十分重要。东华大学邀请我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我一直强调上海“名牌之都”的形象。你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凤凰、海鸥、英雄、永生等一批消费类品牌在国内具有很高知名度—那是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经济最好的明证。 2003年387项上海名牌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20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近40%,宝钢、上汽等名牌企业已率先进入了世界500强。不难预测,等到新中国60寿辰的时候,中国经济将在世界独领风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