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陈淮:城市品牌塑造中政府该干什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9日 08:19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王玉德 实习记者 张训杰 北京报道

  “陈教授其实并不是排斥所有城市竞争力排名吧?”

  “不,全部的排名我都排斥!”

  回答者是经济学家陈淮。他现在的职务是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而试探性的提问者,是“城市品牌塑造”论坛的主持人。

  在9月26日本报与中国住交会联合举办的上述论坛上,《福布斯》杂志不久前推出的“中国最佳商业城市”排名榜,成了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讨论的一个焦点。

  与其他的专家不同,陈淮并没有就排名运用的指标问题发表看法。或许,对于这位资深的经济理论专家,排名指标只是一个学术问题,没有争论的必要。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陈淮没有自己的观点,相反,他的观点鲜明:他第一反对搞城市排名,第二反对“城市运营”这个概念,第三反对政府把城市看做自己的企业。

  “就不存在(城市)运营商!”他说,“城市是一个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怎么能运营呢?政府只是替老百姓管理一下,只是替我们管这个家,不能决定我姓张姓李。”

  不过,陈淮也承认,城市化进程中,政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毕竟,政府可以动用很多公共资源。事实上,陈淮担心的仅仅是一个问题——在城市品牌的塑造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是什么?

  《21世纪》:现在很多城市都注重塑造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这其中会不会存在所谓的误区?

  陈淮:我觉得最好不要用“误区”这个词。城市重视自己的个性,是过去20年中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很重要的进步。过去20年我们都重视发展城市的经济,但是却没有发现,原来城市是有着自己的脾气性格和特点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这一点,难道这不是一大进步吗?

  《21世纪》:那么,城市重新定位、塑造品牌时,什么是需要首先考虑的?

  陈淮:要注意的问题有三个:第一,把自己内部的利益关系摆协调了;第二找出自己最有价值的取向;第三找出做事情的合法依据。譬如说成都,它最有价值的取向到底是休闲呢,还是一个历史文物的积淀?必须做出选择。

  《21世纪》:这是不是说,两条路都合理,选任何一条路都可以走?

  陈淮:不是任选一条都可以,而是只有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要找准,不能把最有价值的东西给丢掉了。比如一把铜器,锈迹斑斑,你把它擦得光亮亮的拿到古董市场上去卖,但事实是,保留这锈迹斑斑还能卖钱,反而是这个光亮的铜器不值钱。

  《21世纪》:现在的城市营造,往往是政府、专家、企业糅合在一起做的,就是所谓的官、学、商一体。譬如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代表政府,自己又是开发商,您觉得这种模式是否是合理的?

  陈淮:政府来参与,或者说商人来参与就一定不好吗?新加坡是谁推动品牌塑造,是不是政府塑造的?正是因为政府的刻意打造才有了这个世界上最干净的城市。

  那么,商人有商业动机就一定不好吗?昆明的世博园,第一说不上世界级,第二个说不上园艺。但是世博园成功地使昆明完成了从“春城”到“旅游之城”的转变。

  《21世纪》:那么政府在城市品牌塑造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陈淮:政府并不是城市品牌的左右者,譬如青岛的品牌形象,就并不是青岛市政府刻意为之而导致的。也有些城市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并没有真正地形成相应的品牌。

  我现在担心的是:我们的城市形象、对一个城市品牌塑造是谁认可的?是在市委常委会上研究决定,还是市长可以决定,还是需要全市人民共同赞成?有没有地方法规的约束?所以政府在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扮演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而且恰到好处的扮演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我们是从计划经济转化而来的,而且政府还可以动用公共资源。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政府在城市的塑造形象过程当中,有很多特殊的案例。比如说山东省的聊城市,曾经打出一个很有想象力的“水城”品牌,但是这个活动搞得不是十分地理想。

  《21世纪》:那么什么才是政府应该做的工作?

  陈淮:城市一定要有规划,规划是政府行为。比如我说这个地方是商务区,那个地方是政务区,你不能在政务区搞超市,这才是政府该干的活,规划是有法律效力的。但是政府不能贸然给城市定位,这个城市的居民才有权给城市定位。城市是一个公共产品,不能凭个人喜好来定位。比如,从1980年代就有城市推出市花、市歌、市旗等等,但是直到现在,没有几个能流传下来的,没有几个让我印象深的。

  《21世纪》:您能不能具体评价一下上海和北京的城市形象塑造方面的得失?

  陈淮:上海有一种定位是要打造远东金融中心,要把宝钢转移出去。他们的想法是:上海最有竞争力的是银行,我还发展化工业干什么,现在服务业多好啊。但是,现在看起来,制造业中的钢铁、石化、汽车产业这些传统的工业产品,势头依然是很强劲的,而上海的银行、金融业在中国来说算是发达的,在全世界来说是弱项!

  至于北京,以往强调的是“高科技和流通产业双翼齐飞”,退出第二产业。但是前年开始,北京又改成以制造业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引进现代汽车等一系列大项目。去年北京财政增加的七成来自于汽车业

  另外,北京最近又有地产商鼓吹打造“总部经济”,我认为长远看来也未必成功。就地产经济来说它可能成功,它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把这地皮的价格炒上去,脱手之后就成功了,就像那股票市场一样。但是,从长期社会效益来讲,就不容易说了。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