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民工荒背后是什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7日 10:58 深圳商报 | ||||||||
林凌:珠三角“民工荒”的产生主要有六大原因: ●沿海经济,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提出了新的需求。 ●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后大量需要高等级的劳工,高素质、高技能的工人比较短缺。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三农的政策,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增加。 ●由于内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不断发展,很多农民选择了当地就业,不再外出打工。 ●长三角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提高农民工收入,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 ●政府对农民工的政策扶持推动了农民工对自身权益的抗争。 长期“过剩”今日“短缺” 最初听到“民工荒”这个说法,是今年我在陕西宝鸡参加一个西部工作会议期间,一位来自惠州的政府工作人员告诉我的。他说广东惠州现在出现了民工短缺的问题,还有东莞等一些地区,有些地方还比较严重。这一问题是我没有想到过的。 为什么没有想到呢? 第一,农民工是我国主要的劳动力构成,不应该是短缺,而是过剩的问题,到现在都还有3亿农村劳动力。因此,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是一种无限的供给。这个事实不仅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若干年仍然会是,这个事实是不会变的。 第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农民出来打工不再像以前那样有户口、口粮之类的限制,内地的劳动力输出大省比如四川、河南、安徽都是政府鼓励农民出来打工。劳动力市场形成的结果使得工人的工资,也就是劳动力价格,也同样是由市场形成的。供给大,价格就低;供给少,价格就高。由于是无限供给,沿海地区近十年时间里工人工资几乎没有怎么增长。这也是竞争格局导致的结果。 第三,由于新一轮国际产业的转移,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沿海地区,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最主要原因当然就是因为我国的劳动力价格便宜。产业转移后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比在日本、美国生产低的多。由于这些情况,我认为总体上看劳动力的供给在若干年内应该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所以农民工短缺这一问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自身矛盾:产业发展改变劳动力市场结构 广东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的确让人深思: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当然现在对劳动力是不是短缺这个问题仍然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关于具体的数字也有争议。就我的分析来看,可能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沿海经济,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提出了新的需求。 第二,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后大量需要高等级的劳工,高素质、高技能的工人比较短缺。 第三,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三农的政策,特别是今年粮食价格上涨,农民种粮的收入增加,同时全国范围内都加强了对农业的扶持,不少地区降低或者取消了农业税,导致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增加。 第四,由于内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不断发展,很多农民选择了当地就业,不再外出打工。 第五,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比较来看,长三角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提高农民工收入,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尤其是工伤保险、最低工资保障、医疗保险,上海还有养老保险。工资收入的增加加上福利待遇的提高,而广东这方面却没有明显的改变,显然长三角的吸引力超过了珠三角。 第六,政府对农民工的政策扶持推动了农民工对自身权益的抗争。从温家宝总理为农民工追讨拖欠的工资一事可见中央政府对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更加重视,一些政策也相应出台。在这些政策扶持下,农民工也更能够与企业争夺自身的权益,如果一个企业不能提供他们应得的权益,他们当然会进行别的选择。所以现在可以说是“民工荒”实际上造成了“企业慌”。 外在压力:新国际标准带来新挑战 另外,现在国际上已经开始推行ISA8000这一企业的社会责任认证标准,也就是企业必须实现工人的劳动保障等一系列条款。虽然这一标准还不如ISO9000的标准普遍,但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推行。 我国的一些出口企业现在正面临着这方面的考验,因为国外进口商也开始以ISA8000这一标准来考量我国的这些企业是否达到要求,比如工人的劳动时间多长,是否用了童工,是否组建了工会等等一系列标准,这对于我们国内企业未尝不是一种压力。 造成农民工短缺的问题应该说以上各方面原因都有,但是如果将珠三角和长三角进行比较,我认为总体上珠三角的劳动环境条件不如长三角和北京。 随着各地的发展,工人享受的待遇也逐步的提高,特别是和长三角、北京比,珠三角的优势大大下降。这些地区由于政策的扶持也造成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从长期看,这当然是个必然现象。 所以,我们可以从ISA8000看到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这个标准确实为工人带来了福利,是工人的福音;但另一方面也是国外企业对中国企业的挑战,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这是我国出口面临的一种压制,因为我国企业原本就是拥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要达到这一标准的话,显然劳动力成本就要大大上升,国际竞争力也相应大大减弱。 “企业慌”应对之策:加强劳动者培训 在以上这些情况下,一系列矛盾突显出来。工人和企业之间有矛盾,企业为压低成本,不愿提高工资,不愿改善工人劳动条件;政府也处在矛盾中,既要改善工人福利条件,又要考虑企业成本提高后在国际市场的比较优势下降。那么这些矛盾又如何来化解呢? 与民工荒同时出现的一些现象我认为值得思考。去年开始,四川几乎各个县都在办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班,今年这种培训更加普遍,有些地方是政府专门拨款,成立了中等、高等的技术学校。这些培训中,有些就是来自于沿海企业的“订单”: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工人,就培养什么样的来满足企业的需求。劳务输出在四川、安徽等省份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一大产业,“接订单”就是一种不错的方式。这些内地的政府一方面鼓励农民工外出,另一方面也看到了沿海地区在不断进行产业升级,所以越来越重视农民工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对我国来说,即使再过二十年、五十年也不可能完全实现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所以,劳务输出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一大产业,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还应该向国际输出。当国内市场无法容纳过多的劳动力,无法实现所有的人城市化,我们就应该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既实现我国国内市场需要的满足,又能从国外劳动力市场中赚取外汇。 总之,我认为珠三角的劳动力短缺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而非长期。随着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个必然现象,所以要想保持珠三角地区的吸引力,珠三角的企业一方面应该更加重视对农民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满足自身的需求;另一方面,只有注重保障农民工的切身权益,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问题,农民工短缺的问题才可能解决,珠三角才会有长久的竞争力。 (深圳商报记者 杨柏 袁磊 实习生 牟莉) 编者按 9月8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工资待遇长期徘徊、劳工权益缺乏保障、企业用工迅速扩张、经济增长模式面临变革等多种原因造成局部地区民工短缺。 作为社会生活中敏感的媒体,最先切入“民工荒”问题是今年春节后沿海地区不少企业出现招工难,这使人产生疑问,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接近于“无限供给”的中国,怎么会发生招工难,进而演化成“民工荒”? “民工荒”对我们置身其间的珠三角又将产生什么影响?正当我们为此思考之际,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长期密切关注深圳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老一辈经济学家林凌教授给我们打来了电话。原来已78岁高龄的林老,因身体不适在深圳铁路医院治疗,在等待手术期间,几次打电话给记者询问“民工荒”对深圳的影响。考虑到林老正忙于一个国家课题,本报在举办“珠三角青年创业论坛”时,都没好意思请他来演讲,这一次却主动“送上了门”,于是我们赶到铁路医院,在病房中采访了林凌教授,请林老就“民工荒”问题发表他的看法。在林老的表述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与长三角、北京等地的对比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另一个就是他对产业结构升级与“民工荒”关系的分析。或许,我们可以从这样的角度来关注:“民工荒”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对珠三角产业升级的一种必然反映,这深刻地揭示了珠三角产业升级的指向以及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服务业的缺乏。 问题的存在就是调整的机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宾认为,“民工荒”警示中国经济转型要更重视人力资源战略;而经济学者仲大军则指出,“民工荒”恰恰反映出中国社会要求并已开始走向均衡发展的现实。由此可见,多角度思考“民工荒”的问题正是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问题的一种积极努力。这些讨论无论是对政府官员还是经济学家、企业界都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们以理论专版的形式推出一期“民工荒”问题与专家的对话,供读者参考。(袁磊 牟莉) 观点链接 经济发展面临战略转型 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20多年的经济增长,是建筑在人力资源大量供应的基础之上的。由于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这样的发展战略得以持续至今。″民工荒″则警示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增长所倚赖的资源转型,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低成本劳动力投入制约企业发展 遭遇缺工的地区和企业,一向都是处于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投入进行低附加值的加工生产阶段,其主要利润来源于员工的超时工作,甚至一些企业通过拖欠工资等方式赚取利润。在出现″民工荒″后,如果提高劳动成本,企业利润空间将急剧缩小,一些企业将面临生存问题;如果不提高劳动者待遇,企业又没有足够的可供企业发展的生产要素。只有改变要素投入,企业才有可能继续生存发展。事实上,一些有能力的企业已经着手准备从改善机器设备入手,以尽量减少用工量来作为应对措施。 环境优劣影响劳动力流动 从地区情况看,我国经济增长的重心也在发生转移,表现为农民工从“珠三角”向“长三角”的流向转移上。“长三角”是我在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在“珠三角”之后发展起来的又一个经济重心,这里比“珠三角”更加注重人力资本的价值。一项调查显示,全国24个城市企业新员工工资平均每月660元,“长三角”6城市比平均数高8.5%,深圳高5.4%,东莞却低了16.8%。此外,这里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也远远好于“珠三角”。可以说,“长三角”比“珠三角”更倾向于注重人力资本的经济发展战略。因此,经济重心在地区之间的转移,实际上也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 经济持续增长呼唤高素质劳动力 从国际角度看,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乃至全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必须向劳动力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劳动力成本也不断提高。 生产力水平提高必然导致更高的劳动报酬水平,相应地,需要更高素质的劳动力。出现“民工荒”的沿海发达地区,实际上陷入了一个低技术的陷阱。由于劳动力极其廉价,促使投资者和生产者尽可能地少用成本更高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在对待农民工的问题上,只注重即时使用,不加以培养。 与此同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严重忽视,以及城市对外来人口在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性歧视,使大批新生劳动力失学、或缺乏劳动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在“民工荒”之后,我们将面临一个同样严重的问题,即高素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它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制约因素。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张丽宾) 向制造廉价劳动力时代告别 中国农村这些年的落后现状与我国的外向型经济追求密切相关。在十六大提出的新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思想指导下,目前我国已开始对过度追求外向型经济的做法进行纠正,一方面逐渐降低出口退税率,一方面逐渐减免农村的农业税,这一政策仅仅实行了不到一年,便呈现出社会效果。这不能说不是中央政府正确之举产生的作用。因此,沿海地区民工荒的出现,是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结果,是中国社会均衡发展政策的结果,是优惠政策向农村倾斜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又会担心了:民工荒是否能影响到沿海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这个问题应这样看,中国是一个大国,特别是一个地区发展严重不均衡的大国。沿海地区减弱一点发展的势头,内部地区加快点发展步伐,整个国家经济是平衡的。只要是资源留在国内,在任何地区发展都是可以的,特别是应当发展那些落后地区,减少地区差距和政策造成的不平等发展。应当说资源放到哪,都会产生GDP,都会产生就业机会。 中国再也不能片面追求GDP,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说明中国地区的变化,说明了中国城乡之间的变化。“民工荒”的出现告诉我们,新的科学发展观产生了作用,中央政府新的政策产生了作用。在这个时候,地方政府和理论研究部门头脑要清醒,不要再去制造廉价劳动力时代,而是要向这个时代告别。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