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问题专家称战略石油储备应控制在政府手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4日 16:48 21世纪经济报道 | |
安德鲁-斯皮德 本报资料 本报记者 王尔山 北京报道 随着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上涨,中国作为一个纯石油进口国要不要建立自己的战略 石油储备的问题再次提上议事日程。战略石油储备有什么用,有什么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它能不能完成使命,成功缓冲国际石油供给突然中断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又或者它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只是20世纪60年代冷战思维的产物,毕竟从它出现以来就没发生过国际石油供给突然中断的危机?近日,英国著名中国能源问题专家菲利普.安德鲁斯-斯皮德博士(Philip Andrews-Speed)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就这些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安德鲁-斯皮德博士是英国邓迪大学能源、石油与矿物资源法律与政策中心主任,兼任该中心中国项目主管。作为英国著名中国能源问题专家,近年来他相继主持了由欧盟与中国国家计委资助的如何在广东省电力部门引入竞争的研究项目(2000年),以及由英国学术院与美国国际战略研究所资助的中国外交政策与能源政策如何相互作用的研究项目(2001-2002),并出版《中国能源政策与法规》一书。 石油价格变成心理问题 《21世纪》:最近油价很高,你认为这属于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此时国际市场出现一个完全相反的现象,类似英国石油(BP)这样的大型石油公司开始从股东手里回购股份,这是为什么? 安(安德鲁斯-斯皮德,简称“安”,以下同):原因有很多,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石油的真实供求状况。目前可供投入使用的备用生产能力微乎其微。无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还是其他国家的石油公司的投资都不够大。惟一例外是沙特阿拉伯,只有这个国家还有可供投入使用的备用生产能力。这就是眼下石油供求关系出现的微妙变化,照这样下去供给的增长很可能赶不上需求的增长。关键在于OPEC和非OPEC国家的石油公司能不能加大投资,而这个投资主要不是用来寻找新油田,而是增加生产设备,提高生产能力。英国石油(BP)开始从股东手里回购股份,金额达到数十亿美元,也就是说这些公司并不打算将它们的利润用于提高生产能力,还要将这些钱派给股东。 二是恐惧因素,目前中东局势不稳定,另一边委内瑞拉的局势也不太好,当地政府的做法导致石油供给下降,对美国的供给的下降更加明显。再就是俄罗斯石油巨头尤科斯前途未卜——虽然直到现在俄罗斯的石油产量仍在增长,但拿不准俄罗斯究竟准备怎样对付其石油公司和石油产业。这就是恐惧因素,属于心理层面的影响。 再有就是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部分原因在于目前股市并不特别叫人兴奋,银行利率也让人泄气,这种情况下你还能把钱投到哪里去呢?答案是资金开始转向商品,石油也是其中一种。 《21世纪》:为什么BP这样的石油公司没有太大兴趣考虑投资扩大再生产? 安:所以说这个现象很有意思。他们没有这么做,一个是短期因素,回购股份股价就会上涨,董事会受到的压力就会减少;二是如果你回顾过去几年,你就不难发现那些大型石油公司其实都有过非常庞大的投资,比如BP在2003年2月并购俄罗斯的秋明石油公司TNK(按照并购协议,其合资企业BP-TNK拥有32亿桶石油储量,在俄罗斯排名第三,也是该国有史以来最大一笔外商投资,两个月后另一家大型石油公司英荷壳牌就得到库页岛石油开采项目二期工程的许可,成为该国惟一的也是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记者注)。但在世界石油储备真正集中的中东地区,比如沙特阿拉伯、伊朗和伊拉克等国家,也就是大型石油公司最希望进入的地方,却没能取得多少进展,因为实在太困难!———事实上中东在大型石油公司的投资清单上只能暂时屈居第二,跟在俄罗斯后面。所以,他们大概觉得与其把钱存在银行里,还不如派给股东,等时机成熟再考虑进入中东。 《21世纪》:前不久OPEC主席说目前的石油价格当中有10-15美元是政治因素造成的,他并且预言石油价格在今年年底就会回落到每桶40美元以下,你同意么? 安:我显然不是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人。目前的石油价格实在太像一个心理问题。我的意思是你也可以预言相反的情况,比如中东还会发生一些极其可怕的事情,导致石油价格再度上涨,而那里也确实可能发生任何事情。但只要你观察市场供求状况,你就会留意到OPEC和国际能源署(IEA)不约而同地相信需求将在今年年底趋于稳定,从这个角度看石油价格再度上涨的风险确实是减少了。 战略石油储备的政治分析 《21世纪》:你认为战略石油储备可以解决问题么,它用来控制市场价格还是应付危急情况? 安: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从西方国家的角度看,由IEA成员国拥有的战略石油储备的目的是应付危急情况。接下来你就要定义什么叫做危急情况,而这即便在西方国家也从没发生过。如果你指的是石油供给突然中断,比方说出于某种原因中东石油突然运不出来了,那是一种危急情况,但这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有国家陆续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以来还从没出现过。石油价格升得太高也可以算是一种危急情况,但你首先必须定义石油价格到什么水平才算太高,而这即使是IEA也一直做不到。到头来只有美国可以作为参考。而这意味着战略石油储备很容易受到政治操纵。归结起来这种储备一般不是用来应付长期或近期价格变化趋势,而是用来应付眼前的危急情况。 《21世纪》:如你所说,定义危急情况非常困难,战略石油储备很可能受到政治操纵,怎样才能避免发生这种情况? 安:这就是摆在中国面前的挑战。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中国的情况,就会遇到两个议题,一是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对中国而言是不是值得的,中国首先必须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建立战略石油储备。 如果中国的动机跟IEA一样,只打算把战略石油储备看作应付国际石油市场危急情况的对策,那么我们可以说中国只要依赖IEA的储备就好了,因为这个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国家组织早就积累了数量非常庞大的石油,单是这个储备就足够应付绝大部分全球性的危急状况。如果你认为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更多的是用作一种国防机制,跟军队或安全部门联系起来,那么建立自己的储备也是有道理的。 二是要注意战略石油储备的成本是很高的,如果你打算在眼下石油价格很高的时候着手建立这个储备,成本就更高了。而且如果你的思路跟IEA不一样,你还要弄清楚有关决策究竟应该怎样制定,比如它的用途是什么,是不是用来平抑国内市场价格或其他类似用途,等等。 《21世纪》:你觉得中国应该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么? 安:我认为如果真要从能源角度出发,那么建立一个非常短期的比如持续一两个星期的战略石油储备用于应付可能出现的全球性的危急情况就是合理的。相当于三个月进口数量的储备将是一笔非常庞大的投资,以至于谁都会多问一句这笔钱是不是应该花在其他地方。当然,如果你像中国政府现在做的那样,用一种不同的更具政治意味的眼光看待战略石油储备,那它就会变得重要了。 《21世纪》:能不能说最后归结到一个心理问题,就是我们怎样应付风险? 安:确切地说是我们怎样评估风险,你认为威胁在哪里,威胁发生的概率有多大,而中国现在的做法跟大多数西方国家不同。 《21世纪》: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安:这跟中国的政治方针、长期而言更加倾向保持自给自足的思路以及对国际市场这样的国际机制的不信任有关,说到底中国还是担心一些极端情况可能发生,比如美国和日本真的会从东海和南海封锁中国。 战略石油储备的“经济帐” 《21世纪》:如果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你觉得它应该由政府控制还是交给石油公司? 安:若只是石油储备,其实政府和公司都会有,只不过公司的储备是为自己的商业活动考虑的。若说到战略石油储备,当然应该由政府控制,但政府可以将有关建设和管理工作外包出去———IEA各成员国的做法就各不相同,主要还是考虑本国特点。但无论如何战略石油储备应该控制在政府手里。 《21世纪》:在一个国家里,政府跟石油公司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 安:现在中国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国有石油公司仍然保留某种政府职责。就算你打算继续让石油公司保留国有性质,你也要更加清晰地区分这些职责,也就是说政府的职责是确立规则和执行规则,石油公司的职责是生产和销售石油。过去三、四年中国通过将中石油(CNPC)、中石化(SINOPEC)和中海油(CNOOC)进行商业化,建立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PETRO CHINA)这样的公司,在这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是因为CNPC仍然像是某种居于政府和公司中间的产物。PETRO CHINA也许可以商业化,CNPC大概做不到。所以说你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比如首先必须撤消CNPC,因为它肩负太多政治包袱和社会责任,还有其他类似职责。理想情况是一旦撤消CNPC,PETRO CHINA就能真正转变为一个商业石油公司。 《21世纪》:以你对中国石油产业的了解,你觉得什么情况下才能把石油公司全面商业化? 安:这是一个趋势,其实已经开始了。关键要看两方面,一是CNPC何时才能把它的政治和社会职责交还给政府,二是PETRO CHINA和其他已经商业化的石油公司何时才有能力参与竞争。这后面一点是很难判断的,因为现在的石油价格那么高,基本上全世界的石油公司都在赚钱,PETRO CHINA也不例外。等石油价格回落到15-20美元,我们应该可以看出PETRO CHINA有多厉害。这个过程大概要花好几年。 《21世纪》:目前情况下中国石油领域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安:我觉得不能只看石油,要看更广泛的能源。对中国而言,就像中国政府在2个月前宣布的那样,当务之急是能源效率和能源节约。令人伤心的是这在过去10年其实也被当作首要任务列入官方文件,只是政府一直没能做到。所以,中国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建立一个政策框架,使能源效率和能源节约真正落到实处,而且必须马上行动起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21世纪》:为什么以前没能落到实处?安:简单说就是重视不够。跟生产煤、石油和开采海外油田的投资相比,用于提高能源效率和鼓励能源节约的资金是微不足道的。这是一个很容易看见的原因,说明大家重视不够。还有一个原因比较复杂。让大家节约能源有两个方法,一是指令,二是通过价格和市场进行调节。中国的问题是刚刚脱离指令经济,却还算不上市场经济。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中国相当成功地通过指令提高了能源效率,现在指令不再用了,政府却不太愿意交给市场进行调节,结果是能源价格上不去,人们就不会有节制地消耗能源,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像这样夹在指令和市场之间其实是一个政策问题,很难确定应该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