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典武:回归大商业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4日 15:23 《全球财经观察》杂志 | |
“我没有如此广泛的经验和知识,也没有如此多的信息来源。”万老说,对于商务部转型这样大的课题,他不作答,只就他经历的建国以来的商业行政机构演变作一介绍。 灰白色的西装、白衬衣,加上一丝不乱的银发——万老同样给人这种感觉,谦逊、热情、温和而整洁。对于国内当代商业史来说,如果有人还能称作“活化石”的话,那一定是指他,万典武。时年83岁的万老,祖籍湖北武汉汉阳,1947年从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之后,便赴京就读蔡元培先生创办的中央研究院。1949年建国后,跟随刘邓大军进军西南。第一次接触商业工作,正是在西南地区。当时,他是中共西南局商业部的第一批工作人员,不久又奉调进京加入贸易部,开始了其漫长而曲折的“商业”经历。这期间从官到学,万老轰动一时的一件事情是1998年联合二十几位老部长、学者,上书当时的朱 基总理,赞成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但反对裁撤内贸局、主张成立“商务部”。 “商务部晚成立了整整5年”。这几乎是万老的名言。 《全球财经观察》:您注意到了薄熙来部长的15个研究课题吗? 万典武:我了解一下。我并不掌握丰富的信息。我对薄熙来的具体做法无法评价。 《全球财经观察》:您觉得商务部的转型过程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万典武:商务部至少晚成立了五年。1998年我们联合给朱 基总理写信就提出来了。我们可以回头看看建国以来商业行政管理机构演变的过程。我个人觉得,大致经过四个阶段,2002年商务部成立后,是第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大致从1949年到1953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也叫新民主主义时期。当时的国家主管部门叫贸易部。那是大贸易部,统一管理商业流通环节的几乎所有问题,包括内外贸、工商行政、物价、质检和海关等职能。当时,内外贸是统筹管理的;市场主体是多元的,而且,私人经济还很活跃,甚至占主导地位。 第二个阶段是1953年到1978年。准确说,是1952年底,内外贸就开始分家,分别成立了外贸部和商业部。同时供销社和粮食部分离;但还向商业部汇报工作。一直到1956年,敲锣打鼓进行公私合营,开始了国家-政府部门-企业一体化控制,政企不分,并通过粮食统购统销等手段垄断全国市场和城乡贸易。 第三个阶段是1978年到1992年。改革开放初期,商业管理机构没有大的变化,但是最活跃、最丰富、最有创见的时期之一。特点就是放权让利,允许多种形式——合作、承包、租赁、股份制、合资等,搞活商业流通。在这个阶段,流通领域的改革探索也是最早的:后来出现了全国第一个股份制公司——天桥股份;商业领域的第一个上市公司武商股份等。1983-1984年的时候,人们的探索开始触及到一些根本问题: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的总体目标和设想到底是什么?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委托我搞一个报告,花了两年时间,写了10万字。我的结论就是“企业自主权和产权改革,以及间接宏观调控下商品的自由流通”。 第四个阶段是1992年到2002年。从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商业流通领域的改革也很活跃。建设社会主义流通体制改革,政企分开是当时的主要的管理思想。重要的体现就是几轮政府机构改革。第一步是撤销八个部——机械、轻工、纺织、煤炭等。其中,内贸、外资和商业部组成了新的内贸部,同时,将内贸部与其他几个部一样,变成经贸委下面的内贸局;保留外贸部。我当时是反对的。我提出“防止新的‘轻商’思想”。也给朱基总理写信。我们是赞成机构改革的,但不赞成继续内外贸分家。 《全球财经观察》:那现在成立了商务部,你有什么意见吗? 万典武:张志刚副部长约见的时候,我就讲了几点。我提出,要回归到1953年时的大商业部概念。第一,就是要树立内外贸协调发展的理念;第二,不要误入引进外资的误区。外资零售业解决就业问题的论调简直就是荒谬。本土零售业的劳动率是人家的1/4,怎么反而外资还解决了就业问题?尽管外资占零售额的总比重不高,但是相对数量和控制力大啊。我们不能回避民族商业的概念。看奥运为什么那么激动?现在的全球经济格局还是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嘛。第三,就是商务部要转变职能,不要管企业的具体行为,要搞好法规和规划,我希望商务部做好裁判。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