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转型之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4日 15:23 《全球财经观察》杂志 | |
至少从课题的分布上来看,对于内外贸的考量,薄熙来几乎是一碗水端平的——与外贸和外资的比例和分量相同,都是5个课题,涉及内贸(流通)的整体评估、国内需求(消费)和区域经济分析等。 内外贸一体化的通盘考虑则是一个单独的课题。“通盘考虑内外贸一体化,是商务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商务部部长助理傅自应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把商业部的工作从内外贸企业的微观管理转到对内外贸一体化、转到对整个商业流通环节的宏观监控,是商业部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但傅自应并不否认,薄熙来部长大大推动了这一进程。 这应该是这一届商务部最显著的变化。商务部国际贸易与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柴海涛评价说。 统计学上的内外贸分割之病,以及学者书房里的风暴,在陈树杨看来,则是他的企业前景的大问题。作为江苏纺织(600981)的董事长,其刚满51岁,不仅带领企业实现了由纯外贸企业向产业链一体化企业的转型;而且,3个月前还顺利实现了国内A股上市,融资3亿;差别化纤维的技术改造项目也即将上马——看起来,前景一片光明,似乎正是大干快上的时候。 正是对前景的忧虑,使陈备感焦虑。转型之后,陈困惑的是国内出口政策、项目审批和原材料定价等制度性障碍。 根据2004年颁布的新《外贸法》,自然人和法人,只需要到工商局注册,就可以进行对外商品贸易了,但是,仍然存在大量不配套的政策限制。譬如到了海关,诸如外汇核销等政策限制着外贸经营自主权。对于一个长期从事外贸的国有企业,这并不是真正的障碍。让陈伤脑筋的是出口退税政策。按国税总局的规定,出口退税的税率将下调4%,而这恰恰是毛利率在10%左右的纺织企业的利润空间所在。陈树杨认为,“商务部有些观念不让国家接受。在退税问题上,就应该坚持退足退到位。” 在国家完全放开外贸进出口政策之后,江苏纺织的外贸优势几乎丧失殆尽。陈树杨必须带领江苏纺织实现转型,打通整个纺织品流通环节。“我觉得实际上是打造一个产业链,形成我们一个长期的供应链,如果作为一个营销的企业,只有市场没有产品,总是一条腿走路。” 转型的第一道障碍是项目审批。2001年的一次技改项目报到国家经贸委,结果审批花去近一年时间,项目批下来的时候,已经时过境迁了。经过部委调整,原来归属经贸委管的项目审批,归属发改委,这一次,所幸发改委批得及时,否则项目耽误得太久,可能在又一轮的技术革新中面临淘汰。然而,在新一轮宏观调控下,陈对新上项目不表乐观。 陈树杨的企业转型后的第二道门槛是原材料价格问题。问题出在棉花的采购价格上。“内贸市场的定价现在还是发改委来做。”陈树杨笑言发改委可能是精力旺盛,什么都要管。 陈最后一个担忧是3个月后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外贸出口的混乱局面——最可能带来国内企业对海外市场的无序出口。他认为,这将伤害整个纺织行业的长远利益,而不仅仅是反倾销蜂拥而至。 事实上,江苏纺织的转型正是以外经贸为主的商务部向大流通、大商务转型的微观体现,而薄熙来也面临同样的难题。作为商业流通的国家最高主管部门,怎么还可能停留在内外贸分割,甚至是管企业的老皇历上呢? 大流通、大商务的概念,是包括生产、贸易以及消费在内的整个商品流转过程。而在目前,尽管实现了内外贸管理职能的统一,但是在价格、贸易和生产投资领域,国家商务部和其他部门还存在诸多掣肘。柴海涛介绍说,大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凸现,这也是实现资本增值这个“惊险一跃”的关键。 与国家发改委、海关等在内外贸管理权上的交叉,或许还不是薄熙来最头疼的问题。根据本届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在国内贸易中,粮、棉、油、烟、药、盐等重要商品的市场流通管理分散在各个管理部门,工商、质检、农业、卫生等部门都在参与市场流通的管理,其职能甚至超过商务部。迄今为止,除了各地区隐性市场壁垒以外,省市级商业流通管理部门仍然只有22个实现了统一,省市级以下更大部分仍然是外贸、经贸和工商等五个左右的部门共同管理——另一种“五龙治水”。柴海涛坦言,涉及机构职能的问题,目前还非常敏感。 不仅与《外贸法》相配套的法规不完善,在监管国内市场上,甚至没有任何一部统一的有关国内贸易的法律作为薄熙来的行政依据。国内市场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例如,《商业法》、《反垄断法》、《商业连锁经营管理法》。据与会人士介绍,这在烟台会议上,几乎是与会专家唯一的共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