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转型--转向现代商业流通管理国家机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4日 15:23 《全球财经观察》杂志 | |
文|刘乾坤 程喆 打破内外贸分割的格局,建立统一的全国大市场,确立市场规则和秩序,这仍然是新成立的商务部最重要的使命。换言之,26年来,甚至从更远的历史开始,作为一个统一法律基础的大市场,从来就不存在过。这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然而,这是事实。 这正是我们如此看中新任商务部长的施政重点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薄熙来所推动的商务部转型,在于其把现代流通业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在于重新评价和总结26年来对外贸易和外资对中国的影响和作用,当然,在此基础上,薄熙来希望找到适当的应对措施,积极参与经济运行安全的监测和宏观经济的调控。总之,大力推动商务部向一个现代商业流通管理的国家机构转型。 外贸和外资拉动中国是一个明显的事实——相对于经济总量而言,外贸和利用外资总量在全世界的排名更靠前。尽管“摸着石头过河”,但是26年改革开放的结果说明,这一点仍然是可以验证的,也是不可抹杀的。 事实上,虽然部分中外观察家对中国过分依赖外资和对外贸易表示担忧、对市场换技术的模式表示怀疑,真正的担忧应该是中国的商业规则、商业秩序,乃至市场格局及其发展方向仍然不清晰。你甚至很难想像,作为世界经济总量第六的大国,在过去的26年,甚至从1953年开始,专门主管商业流通的政府机构2003年以前根本就不存在。 在全面融入世界的前夜,薄熙来和商务部的这种努力显然是必要而迫切的。 薄熙来似乎偏爱“15”。也许他自己都不会承认这一点,然而,从上任之初整饬内部工作,到近期系统阐述所关注的重大课题,却正好都是15条。 2004年2月16日,薄熙来赴任国家商务部第二任部长。正式任命书下达之前——2月29日——薄不仅已经走访了部内各司局,并已公布第一份内部文件。据悉,文件为商务部“立了很多规矩”,上从文件流通,下至内部联络等;文件甚至详细到规定外事活动必须录音、必须两小时内整理送至本人、四小时内送简报等。这确实是新气象。据称,薄熙来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商务部各司局、各项业务工作乃至商务部的政治、人事工作。它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商务部的工作给带起来了”。 不多不少,文件正好15条,内部戏称为“薄15条”。 薄熙来与共和国同龄——2004年正好55岁。就在这一年,薄从辽宁省省长的位置上调任国家商务部部长。薄是前国家领导人薄一波之子,山西定襄人;从1984年大连金县县长(现为大连市金州区)算起,薄熙来当了整整20年的“东北人”。但是,薄熙来在部长任上烧完第一把火后,一直沉默了半年;2004年8月底,薄熙来的施政脉络才浮出水面——先于商务部举行内部专家会议,再到烟台召开专门的专家座谈会,薄正式公布了自己关注的15个重大课题(详见附文);在这半年间,除了公开场合露面,薄丝毫没有涉及其施政纲领。随之,一系列重大新闻开始接踵而至——第一次亮相第八届中国贸洽会、联合国家港澳办推出内地企业港澳“自由行”规定、成立反垄断办公室等。 这是薄熙来第一次系统地表达对商务部重大课题的关切。 商务部要转型了。尽管2003年反倾销涉及的贸易额占当年贸易额的比例不到3%,但是对于大量中小企业而言,这却是生死攸关的大问题,更要命的是,我们没有配套的法律可依;尽管内外贸不统一和市场分割是陈年痼疾,但是,这却已经成为WTO后有关市场经济地位、国内制造业前途的第一道门槛。 这不过是2003年组建商务部的法定使命而已;当然不仅仅这些,薄熙来有更宏大的构想。他希望做得更多更好——他要求重新认识商品流通(贸易)对于一国经济的意义;他希望商务部从对内外流通企业的微观管理过渡到对流通环节的宏观管理;他希望商务部更多参与商业立法;他要求综合评估中国贸易额突破一万亿美金、FDI累计突破5000亿美金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他希望建立内外贸监测系统,介入经济运行安全监控及宏观经济调控。 对于他来说,2004年是不寻常的年份。在这一年,就任商务部长刚刚一个月,严厉的宏观调控就开始了,内外贸易分割、贸易与投资领域多头管理的矛盾进一步凸现,他也听到了太多企业的抱怨。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年,中国吸引FDI(外商直接投资)连续两年超过500亿美金、实际使用累计达5300亿美金,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量也即将突破1万亿美金。前者是世界第一,后者是世界第三。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