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为建行境外上市提供政府担保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4日 07:58 中国经济时报 |
-袁幼鸣 21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迈出了建行股改、境外上市“关键的一步”。国家电网、上海宝钢、长江电力三家国资大企业名列建行股份公司股东名单中,但未见境外“战略投资者”和内地其他所有制企业身影。 按照拟定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三步走”预案设计,在动用国家外汇储备注资补充资本金,同时处置不良资产后,第二步为引进内外资股东,实现股权多元化,并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现在,以“打头炮”的建行股改参照观察,这“第二步”走得并不十分顺利,在股东构成上,仍旧在国资部门所辖范围“选秀”。难怪有境外资本市场人士认为,这依然属于“行政调拨”性质。 既然商业银行改革已“抡圆了”要“三步走”,“第二步”走完后就得走“第三步”——待条件成熟后,境外发行上市。倒推回来,不难理解,如果“条件不成熟”,即需改善条件、创造条件。现在看来,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难度,实在没有理由盲目乐观。即使是“纸上演兵”,“三步走”每一步有每一步的困难,环环相扣,更是难题不少。 “第二步”走得并不十分顺利(或者如建行股份行长常振明21日所言,引进“战略投资者”尚在进行中),对“第三步”自然有影响。资讯显示,对于建行股份有限公司计划境外上市,募集50亿美元以上资金构想,近期国际投资界疑虑不小,并因此提出了“附加要求”。概括地说,此“附加要求”核心为中国政府为建行上市提供“前提性担保”:不仅仅口头承诺不再下达“行政命令”,要求银行提供“政策性贷款”,而是做出“一个有约束力的承诺”——若建行的不良贷款水平超过了上限,将从建行回购不良贷款。国际投资界的“买主”们认为,类似的“政府承诺”在去年中国人寿境外IPO时已经做过,建行股份公司首发融资同样应该采用。 对此,必须看到,此一时彼一时,随着对境外上市功能和目的认知的清晰化,继续为大型国有企业,包括金融企业发行上市提供政府担保基本上没有道理。不妨与国际投资界展开多方位的博弈,如他们铁板一块地认定非提供“政府承诺”不可,不如干脆承认建行“上市条件不成熟”,暂时搁置发行计划——理由如下: 首先,今日中国已经不像印度那样严重短缺发展资金。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存在内部资本资源如何配置、利用问题。不少人士甚至反对将内地股份化优质资产一咕脑儿“卖给”境外投资者。境外发行上市融入多少美金资本身的意义已不属首要,推动企业“脱胎换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意义更为显著。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而言,改制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降低“道德风险”,如果为上市而予以“政府承诺”,岂不是反倒把“道德风险”制度化了?这突破了国有银行改革的逻辑底限,不能接受。 其次,既然国际投资界认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极可能不彻底,改制后的中国商业银行是否继续受困“行政命令”,不妨让事实和时间说话。如果在一个财务时间段之类,股改银行没有因执行“政策性任务”致使呆坏帐激增,今天的国际资本“长着四条腿”,完全可能反过来游说、追逐中国商业银行发行上市。 说到底,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第三步”出现障碍未必是坏事。以此为契机,有关各方应该仔细考量,之前的步骤在体现改革精神实质方面是否已真正做到了位。只要有差距,无论是“软件”方面,还是“硬件”方面,都必须“补课”。现在给予社会的一个观感是,建行股改在人事安排上花费了不小时间资源,其它事项改革,起码在股权结构多元化上,进展缓慢。 在今春人代会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曾坦言,注资股改国有商业银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如何做到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功?彻底告别旧有的国有金融企业“官僚治理模式”,在思想方法和企业标准的两个向度上,不折不扣地建立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惟一可行的路径选择。而要走完这条“华山道”,“脱胎换骨”的内含与外延既是终点标志,又体现在行动过程之中。 总之,境外上市固然是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的“第三步”,但不能为走“第三步”而走“第三步”;相反要警惕把它指标化,以“第三步”动作掩盖亟待改革的弊端。 也许有人会主张,先做出政府担保之类的妥协,谋求境外上市成功,可以“曲线”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既有案例不支持这一说法。事实是,境外上市对于回头推动“一股独大”国有金融企业改革,没有特别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