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警惕宏观经济中一些不稳定因素重新抬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3日 07:51 中国经济时报

  -周小知

  对于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官方作了这样的概括:在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经济发展中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初步得到抑制,该升温的在升温,该降温的在降温,该稳定的在稳定,整体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发展。但是从7月份统计数据看,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又有所抬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关注。

  一、工业产生增长速度持续下滑

  在现阶段以及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业主导我国经济增长的格局是不会改变的。改革开放25年来,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大部分年份都在40%以上。因此,工业生产增长情况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4682亿元,同比增长17.7%,比去年同期加快1.5个百分点。但分月看,4月份以后工业生产增速逐步回落,4、5、6、7月份分别回落至19.1%、17.5%、16.2%和15.5%。7月的工业增长速度已成为12个月以来的最低点。特别是通讯、汽车等消费热点产品,生产增速回落很大,如汽车特别是轿车生产增长回落差不多20个百分点。

  工业是一个连续生产过程,它有一个产品生产周期,不能像盖房子一样可以盖盖停停,因此,从理论上说,工业增长是一个基本稳定的过程,不可能“上窜下跳”。当前,工业增长速度的逐步下滑主要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与宏观政策有关,据反映,不少工业企业在压产、减产或停产,主要不是市场需求不足,而是有的是缺少流动资金、有的是缺少电力供给、也有的是行政性清理项目的结果等等。如果下半年工业生产仍持续下滑,将会对经济运行产生不良影响,如企业效益下降、关闭破产企业增多、工人失业增加并会导致财政收入减少。

  二、固定资产投资有可能出现反弹

  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增长速度偏快,引起了煤电油运的紧张,导致了重要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使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的盲目扩张。坚决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是我国去年以来宏观调控的主线和基调,紧缩信贷,控制土地、清理项目、提高个别行业如钢铁水泥等资本金比例等,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把过快的投资增长速度降下来。从实际情况看,通过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速度过快的势头得到了初步抑制。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6%,同比回落2.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14.4%。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扣除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的实际增长率为21.8%,为2003年以来最低。

  从我国经济发展历史看,固定资产投资历来是经济增长和波动的重要驱动力,我国经济过热必然是由投资过热引起的,经济不景气也是由投资萎缩导致的。固定资产投资也是最容易波动的一个指标,“上天入地”都有可能,如1989年增长仅7%,而1993年高达62%。今年1-2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3%,5月份回落到18%。5月份,各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建筑业和工业出现了大幅度回落,当月新开工项目和土地购置面积也出现了负增长。而7月份统计数据表明,工业和建筑业的投资又出现了小幅上涨,新开工项目和土地购置面积都结束了连续两个月的负增长态势,分别增长6.3%和24.8%。分月看,城镇固定资本投资5、6、7月分别为18.3%,22.7%和31.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似乎出现了反弹的趋势。我们要看到,前几个月投资增速压下来,主要是行政手段,随着投资体制改革政策的实施,企业投资自主权扩大,投资冲动还可能重新出现。

  三、金融运行存在不稳定因素

  今年以来,国际形势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国际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5月份以来英格兰银行连续三次提高利率,美联储也连续两次提高利率。我国尽管还没有提高利率,但从金融运行主要指标看,银根出现了快速紧缩的趋势,似乎出现了加息的效果。货币信贷增长连续5个月快速回落,货币供应量?M2和 M1?由4月份的20%下降到7月份15%多一点,比去年同期低约5个百分点,是2002年8月份以来的最低点,已低于全年增长17%的预期目标。1-7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4613亿,分月看,新增贷款比去年同期少增幅度逐渐扩大,其中5月份少增1404亿元,6月份少增2396亿元,7月份贷款负增长19亿元,这是多年来没有的现象。按照目前的增长情况,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6000亿的目标很可能难以达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基本上是对贷款申请企业本身财务状况的审查,对宏观经济周期预测把握不够,在经济上升周期,企业效益普遍较好,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很高,当经济调整时,企业效益下降,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信贷风险增大,在政府严格考核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的情况下,银行又不得不收缩贷款,另外银行体制改革比较滞后,容易出现贷款的大起大落。去年我国GDP增长9.1%,新增贷款达3万亿元,如果今年贷款突然大幅度减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

  如果下半年贷款仍过度萎缩,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产生很大影响。目前流动资金贷款增幅回落较大,企业普遍感到生产和发展资金紧张,导致了企业订单明显减少,企业拖欠明显增加。今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应收帐款净额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18.7%,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9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资金更趋紧张,由于银行信贷收紧,民间金融又趋活跃,民间借贷利率很高,“三角债”现象可能会“死灰复燃”。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银行不良贷款可能会逐步暴露出来,增大金融风险。当前,很多大企业特别是通过资本运作的控股企业都出现了资金链条断裂问题,如江苏铁本事件”,“德隆事件”,南方证券、华夏证券又出了问题,还有不少金融高官纷纷落马,动不动就是涉及几十亿、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资金,正如吴敬琏先生所说的,“制造金融黑洞的机制并未消失”。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5万亿元?新增贷款达3万亿元?即使不良贷款的比例不高?绝对额也会是相当可观的。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证券市场股指也创近年来的新低?投机者在叫?投资者在哭?可上市公司仍在一如既往地加快圈钱的步伐。一批投资者倒下去了,一批上市公司倒下去,一批证券公司也跟着倒下去,证券市场仿佛是一颗“定时炸弹”,在威胁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四、物价上涨值得注意

  今年二季度以来,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态势。但各类物价指数仿佛不“听”宏观调的“使唤”,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直往前冲,仍全面持续上涨, 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了5.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了4.4%,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6.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了11.9%,这已是连续14个月涨价了,而且大部分物价指数达到了1996年我国经济软着陆后的最高点。

  我国物价持续上涨虽然有其自身运行原因。如物价对经济的反映有一个滞后期,固定资产投资仍在高位运行,国际市场价格对我国物价影响日益增大,去年物价上涨的惯性等等,但物价毕竟是宏观调控的一个非常重要目标,物价的持续上涨对经济发展已经产生了一些影响。

  一是考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把握能力,稳定物价是各国中央银行天然的职能,价格问题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为货币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曾指出:中央银行要对宏观经济形势,特别是物价变动予以高度关注,利率变化跟不上价格变化,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过去有人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到5%就必须提高利率,现在已超过了这个标准,是否要加息对货币当局是一种考验;从整个经济形势看,工业、投资、货币、信贷、财政和企业效益都出现了增幅回落的趋势,有的已经低于预期目标了,如果在这种形势下再加息,可能会使经济加速回落;如果不加息,物价问题又比较突出。

  二是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如果考虑物价因素,存款利率(一年期为1.98%)实际上已是负利率,大多数下浮的贷款利率实际也成为了负利率,这种情况下相当于“倒付利息”,即存款不给利息,贷款反而倒找利息,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会扭曲了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另外,储蓄存款已出现了连续5个月同比少增,储蓄存款增幅今年以来平均每月下降1个百分点,这可能是负利率引起储蓄分流的结果。

  三是影响了低收入阶层的实际生活水平。我国低收入户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50%以上,食品的大幅度涨价,煤、电、水等也在上调价格,这些已超出了低收入阶层的承受能力,使他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如果不妥善解决,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

  四是影响了企业效益。目前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上涨远远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上涨程度,其落差达5个百分点以上,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压力在明显加大。国家统计局利用5000家工业联网直报系统,对3911家重点企业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结果表明, 3911家被调查企业中,有1501家企业认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当前企业生产经营中最突出的问题,占38.6%;目前有可能是少数垄断行业企业的盈利掩盖了大部分企业的亏损。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综合司)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