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倡导新公有制概念 改革亟待理论突破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2日 01:42 中华工商时报 |
【记者王义伟北京报道】 在一个关于民营企业的论坛上,国有企业的重组与新生成为主题报告的重点内容,“新公有制企业”这一概念被知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所大力倡导。这是日前在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国企业投资协会和本报联合举办的“首届光华中国民营企业投资与发展论坛”上传出的重要信息。 “新公有制企业”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在于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改革的核心问题,即所有制改革问题,这将加速国企改组的步伐,加速民营企业的成长,从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在达到GDP人均1000美元的水平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发展瓶颈,突破了将一路高歌猛进,不能突破将徘徊不前。从理论高度上的突破,对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厉以宁介绍说,某些国外的学者经常议论,认为中国现在进行的国有资产重组就是私有化,这是对中国改革的误解。而在国内,由于不能从理论上解决清楚,政府、包括各级政府在国企重组问题上就会顾虑重重,生怕被人扣上“私有化”的帽子。同样的,这一问题不解决,民营企业、民间投资者也会顾虑重重,见好就收,对国民经济不利。 厉以宁认为,在由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国有资产重组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的含义是把传统的公有制企业改造为新公有制企业。新公有制企业有4种形式:第一,经过改制的新的国家所有制企业。这类企业与之前相比,最重要变化就是政企分开了,在经营形式上采取国家独资股份公司形式或者几个国家机构持股的股份公司形式;第二,混合所有制企业。这类企业是由国家参股的股份制企业;第三,没有国家参股的公众持股企业。这类企业中的公众持股,可以分为公众直接持股和公众间接持股两类。第四,公益性基金所办的企业。这种公益性基金的资金来源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一般的投资人。但是,这类资金一旦被捐赠出来并形成财产后,就具有公有的性质,属于公有制的一种形式。不但国有企业经过资产重组成为新公有制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如此。 厉以宁认为,从动态的、发展的角度观察民营企业,个人、家庭或家族所有的企业在规模扩大之后,面临着改制的需要,这类企业如果希望继续发展,迟早会走上产权开放的道路,吸收外界的投资者参股,从而成为公众持股的企业。而民企参与国企的重组,则是双赢,是共享更大的利润。谈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厉以宁认为GDP人均1000美元是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指标。 他指出,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家有两类例子:一是新加坡、韩国,GDP人均达到1000美元之后,经济迅速上升,很快奔向人均4000美元、8000美元;另一类是拉丁美洲国家,长期徘徊于人均一两千美元的水平上,很难突破。厉以宁分析说,之所以人均1000美元是个关键点,主要有4个方面原因:第一,达到这个水平后,工资、土地成本增高;第二,人民在文化、教育、卫生、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提高;第三,贫富差别明显,就业压力增大;第四,对政府职能的要求提高了。 厉以宁说,中国正处在人均1000美元的关口,为了加快改革的步伐,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迅速跨越这一关口,有必要树立“新公有制”的概念,以坚定所有制改革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