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宏观经济影响:投资意愿减弱 储蓄显现定期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1日 13:57 新华网

  为了准确把握宏观调控下城镇居民的储蓄意愿及个人投资倾向,日前,人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开展了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调查显示——

  时至目前,本轮宏观调控已取得明显成效,但经济运行之轨正进入关键阶段。为了准确把握宏观调控下城镇居民的储蓄意愿及个人投资倾向,日前,人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开展了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调查显示:

  投资意愿减弱,储蓄显现“定期化”

  ——名义收入增加,心态并不乐观。居民名义收入明显提高,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家庭占比为54.5%,同比下降14.7个百分点;本季度人均收入在200元和500元的占比为85%,同比下降了5.75个百分点。据统计局统计显示,1-7月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04元,同比增长了16%。但是,居民的收入心态并不乐观。居民对未来增收的预期信心不强,感觉未来收入变化“难以预计”的占11.25%。由于受物价上涨影响,特别是日常生活资料,如食品的价格上涨影响(其涨幅达14.2%),致使货币购买力下降。因此,名义收入的增加,并未让居民感觉“安心”,反而导致了感受收入和实际收入发生异向。

  ——物价涨势依旧,居民承受力渐弱。调查发现,居民对物价变化表现出十分“担心”的心态。居民物价上涨预期虽有所降低,但仍然强烈,有42%的居民预期物价会上涨。从重庆市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看,今年1-7月,CPI同比呈明显的持续加速上涨势头,1月份上涨0.4%,7月份竟达到4.6%,从而一再冲击居民对物价上涨承受能力的底线。

  ——储蓄心态稳定,储蓄“定期化”显现。据调查,居民的储蓄心态稳定,储蓄动机、储蓄意愿和储蓄资产偏好都相对稳定。但是,居民的储蓄结构“定期化”苗头开始显现。调查中,储蓄种类为活期的居民占75.25%,环比下降7.8个百分点,而选择其他各类定期存款的居民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对于居民储蓄结构的变化,从居民以“得利息”为储蓄动机的变动和对当前利率水平的判断中可见一斑。以“得利息”为储蓄动机的居民占比连续3个季度出现上升,较去年四季度上升了61.47%。选择1年以上定期存款的居民中,有75%认为当前利率水平适度;以“得利息”为储蓄动机的居民中,有40%选择了定期存款,较总体平均高出15.25个百分点。

  ——市场低迷,投资意愿减退。调查显示,居民的投资心态在当前市场低迷情况下表现出“信心”缺乏,其投资偏向“实物化”以实现个人资产保值。本季居民的收入支配中,愿意购买各种有价证券、保险进行投资的占比出现连续第2个季度的下降,为28.75%,低于选择消费和储蓄的占比。

  从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看,虽然物价的上涨幅度已高于1年期储蓄存款的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已持续呈负数状态,然而在总体收入水平低、消费结构矛盾和股市不景气的情况下,储蓄依然是居民的首选,占70.25%的家庭主要金融资产为储蓄存款。资本市场的不景气,使得以股票、基金为主要金融资产的居民占比较上季下降了3.1个百分点。据反映,个人资产主要为房产、燃油等实物资产。可见,居民除如前所述增加定期储蓄以降低物价上涨导致的资产缩水外,还通过货币资产的实物化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宏观形势影响居民投资行为

  由于经济局部过热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而引发的此轮物价上涨,已持续了近一年时间,而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使经济运行中一些不稳定的发展势头得到有效引导和治理。

  在此情况下,物价的上涨势头不减,且直逼5%的居民心理承受底线,加上前期各调控部门出台的政策,特别是行政性调控政策的过于集中使用,使得调控效能尚未完全释放,更因央行是否加息等走向不明,致使微观主体感觉宏观经济未来走势扑朔迷离。

  对于当前居民消费意愿的增强,也不能片面地认为是消费的启动。比如,居民在食品方面的人均支出为1723.84元,同比增长13.9%,与食品价格的上涨幅度14.2%相当,但居民的食品消费量并未增加,未能真正拉动社会生产。购房也如此,虽然同比增长40.2%,但其中主要是由于中高收入阶层的投资行为所致,而非社会消费需求的真正拉动。

  鉴于以上分析,当前宏观调控亟需致力于关注居民心态的变化,尽快稳定“民心”:

  一是继续推进税费改革和加大社会财富再分配力度。在经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应通过财税政策加强社会财富的转移支付,特别是加大对农民和城镇低收入阶层的政策倾斜,致力于共同富裕的经济目标,让居民真正“心安理得”。

  二是加强对经济结构矛盾的治理和商品流通环节的整治,稳定物价和居民预期,消除居民的“担心”。

  三是关注居民收入支配行为的变化,加强对居民储蓄“定期化”走势和影响的监测。

  四是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及时消除和解决此前部分调控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强化政策的传导机制,真正做到疏堵并举,适时适度,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恢复市场活力和投资者的信心。(陈徐)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投资意愿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