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带动战略 成就“广东制造”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1日 13:16 南方日报 | |
2004年,对广东人来说是一个丰收年。 刚迈进9月,已是捷报频传:先是广东的59家企业乐呵呵地从北京捧回64块“中国名牌产品”。随后,263个产品在广东省名牌产品评价中脱颖而出,其中187个为省工业类名牌产品,76个为省农业类名牌产品。至此,我省已有98家企业的108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占全国总数的19.7%,连续4年稳居全国各省市“金牌”之首,充分彰显“广货”夺 人的光彩。今天,省政府召开名牌带动战略工作会议暨名牌产品表彰大会,将成广东省发展名牌战略成就的一次大检阅。 “广东制造”领跑全国 在本月初公布的中国名牌产品名单中,“广东制造”魅力十足:在铝型材产品中共有7个中国名牌产品,广东占了5个;在8个黄金首饰名牌产品中,广东同样占了5个;在4个压力锅名牌产品中,广东占了2个;在4个电饭锅名牌产品中,广东更是一网打尽。可以看出,“广东制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竞争力代名词。 据了解,我省名牌产品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家用电器、日用化工、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等行业,与我省产业结构基本吻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省产业结构特点和总体产业竞争力。近年来,电子、家电、石化、建材、轻工、服装、食品、日化、医药等一系列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成长,对我省九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有效增强了广货的竞争力和我省工业的综合实力。 省质监局副局长任小铁介绍,我省的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绝大部分都是大中型企业,具有相当的规模优势,产品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高,尤其是家电行业在竞争中抢占了强劲的领先地位。一组数据证实这一点:全省电视机生产厂家有27家,其中名牌生产企业3家,仅占总数的11.1%,但彩电产量占全省总产量77.3%,占全国29.6%;微波炉名牌企业占全省微波炉生产企业总数的20%,产量占全省90.6%,占全国55.2%;燃气热水器名牌企业产量占全省80.3%,占全国48.6%;此外,铝型材、陶瓷地砖等建材知名品牌也占全国的“半壁江山”。 其次,名牌生产企业营运效率高,集约经营有明显优势。2002年我省名牌生产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65.53万元/人(以产值计算),是同年全省工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2.5倍;人均实现销售收入为59.24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主的名牌生产企业,规模经济效益水平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所属行业中具有相对优势。2002年113家名牌生产企业共完成工业销售收入907.02亿元,同比增长14.2%,平均每家企业完成销售额8.02亿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1倍;平均每家企业的利润总额0.25亿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7.6倍。 同样有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去年全省各名牌生产企业平均产值是全省工业平均水平的11.8倍,劳动生产率是2.5倍,人均销售收入是3倍,而单个企业的利润总额则是全省平均水平的7.6倍。可以说,广东工业已经成了全球最具活力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纵观我省名牌生产企业的市场发展战略,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基本上都是先集中力量发展和巩固国内市场,再积极开拓国际市场。2002年名牌生产企业的内销产值781.08亿元,占销售产值的82.6%;与此同时,外销步伐也在加快,名牌生产企业出口产值增长60.8%,增速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34.3个百分点。 名牌效应让企业尝到甜头 名牌效应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创名牌让企业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一朝“加冕”将带来丰厚的市场回报和巨大的商机。 中山华帝燃具股份有限公司、美加科技(中山)有限公司获得中国名牌、省名牌产品称号后,市场认同程度大大提高,实现了企业的良性循环和快速增长。2002年两家企业实现利税均超过2800万元,分别比2001年增加93.93%、32.97%。据省名推委的专家调查显示,许多企业的产品被评为名牌产品以后,产品销售提高了20%-30%,显示出良好的品牌效益。 据了解,目前许多政府采购、重大工程招投标中都明确要求使用名牌产品,或给予名牌产品优先采用权,增强了名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珠海汉胜公司生产的通讯电缆被评为名牌产品后,销售量跃居亚洲第一,产品的大部分技术参数全球仅有一家美国公司可以媲美,不仅在国内完全替代了同类进口产品,在参与北京市移动公司、广州地铁等大型工程招投标中屡屡中标,而且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也大增,成为国际同行的强劲竞争对手,显示了民族工业的风采;江门大长江公司生产的豪爵牌摩托车被评为名牌产品后,销售量从第七跃居全国前茅,产品的大部分技术参数媲美同类进口产品,市场知名度大增。 名牌发展尚存诸多制约因素 目前,从数量而言,我省已经是名牌产品大省。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广东的名牌产品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弱势,如我省服装业出口居全国首位,但基本上没有在国内叫得响的品牌,即使是今年全国有20个衬衣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但广东只取得1个席位,而长三角却拥有相关产业近3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我省制鞋业年产量近30亿双,约占全国产量的60%以上,但获得中国名牌的数量寥寥无几,与鞋业制造大省地位也极不相称。 此外,在整体竞争优势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我省缺乏国际级的品牌,难以与国外知名品牌相抗衡,我们的本土品牌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与国际名牌还有较大的差距;与国内一些兄弟省份相比,我省部分行业具有较强实力的生产企业数量不足,一些具有较强生产能力的企业缺乏自主品牌,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我省名牌产品行业集中度高,分布度窄,基本集中在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在行业上主要集中在轻工和家电行业,其它行业竞争力不强;部分行业生产规模巨大,但名牌产品所占份额很低,如衬衫、皮鞋、表等名牌产品产量仅占全省同行业总产量的1%以下,对全行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限。 因此,有专家认为,我省名牌产品如何延续辉煌,进而打造出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名牌,已经成为建设经济强省的当务之急。 究其原因,有专家认为,首先由于我省大部分企业发展起点较低、基础薄弱,处于吸收国外产业结构调整、跟踪国际发展水平的阶段,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不多,研发能力不足,短期内难以与国际品牌相媲美,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参与广泛竞争。其次,我省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粤北、东、西在实施名牌战略中缺乏坚实的工业基础,遇到的困难较多。而我省重工业等其它行业基础较差,加之资源匮乏、先天不足,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难度较大。尤其突出的是,我省一些行业以发展“三来一补”加工生产为主,贴牌加工业务量较大,在全国占较大比例,但这些行业普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创品牌,严重制约了名牌带动战略的后续发展能力。 不过,令人感到欣喜的是,我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正在快马加鞭。我省正进一步加大对名牌产品的扶持和培育力度,进一步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着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创名牌工程,并大力扶持与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名牌生产企业,让越来越多的名牌为“广东制造”增添竞争力。 个案解读 首夺4个“中国名牌”实现零突破 质量诚信赢回汕头美誉 “这不仅是零的突破,也是一个质的飞跃。”9月17日,汕头市质监局局长刘长有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无论对汕头人还是对汕头企业来讲,首次获得的这四块中国名牌具有划时代意义,也是对汕头近年来推进名牌战略和质量诚信建设一个有力的诠释。 今年9月,“金万年”圆珠笔、“南洋”电缆、“宜华”实木复合地板、“凯撒”皮衣四种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同时,15家企业的15个产品被评为广东名牌。至此,该市已有27家企业的31个产品获得广东名牌。这在广东的许多城市也许并不是一个抢眼的新闻,却令汕头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振奋。因为,“汕头制造”再次证实了质量的实力和品牌的魅力。 名牌打造从“负数”开始 在汕头,假货曾一度泛滥,尤其是假烟和洗涤用品造假更是屡禁不绝。据汕头市打假办统计,仅在1997年至1999年间,在汕头市查获的制假烟机就超过1000台(套),数量之大全国震惊。假冒伪劣、出口骗税、假发票等系列事件的发生,一度导致汕头诚信受损,成为困扰汕头经济发展的致命硬伤。 甚至,当地许多名优企业的产品不愿印上汕头的地址,实在不行也尽量模糊化,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别人的误解”。“最痛心的是地方的品牌砸了。”汕头市一家名优企业负责人感慨道,在汕头创名牌是从负数开始的,因为,不仅要和别人比质量和品牌,更要同别人比诚信。只有先将前几年被败坏的诚信赢回来,才能把生意做好。 宜华木业此次跻身“中国名牌”,其负责人告诉记者:前几年,刚开始同台湾人做生意时,尽管产品质量不错,但对方看到产地是汕头就不愿订货,公司为了取得对方信任,采取不要一分货款,也不签合同的方式发货,并坚持货卖完后再收款,最终靠质量赢回了大量的订单。同样,获得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广东南洋电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钟南告诉记者,因为受假货的影响,许多客户对公司的产品有怀疑,自己就尽量邀请客户到工厂实地考察,让其眼见为实,最终用过硬的产品和完善的售后服务赢得了顾客的信赖。 质量夯实“夺金”根基 汕头企业的名牌之路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漫长过程。2001年国家开始实施中国名牌评价工作,连续三年汕头都与中国名牌无缘。尽管此前已有18个产品获得广东名牌和51个广东省著名商标和2个中国驰名商标,但中国名牌的缺失,依然让许多汕头人感到失落和茫然。直到今年实现零的突破,汕头人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是厚积薄发。”汕头市副市长欧阳志鸿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以前没有评上中国名牌,并不等于汕头货质量水平不高,主要是汕头产品的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为,积累需要多年的努力。他认为,假冒伪劣现象只是个别不法企业所为,并不能代表整个汕头形象,大浪淘沙,最终脱颖而出的还是质量过硬和诚信的企业。 据介绍,自从汕头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信用立市、品牌兴市、实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后,在信用体系建设和名牌战略上下了很大功夫,为企业创名牌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在加大打假力度的同时,注意扶优扶强,走出了一条创名牌之路。 “在市场品牌战略上,宜华是‘慢上船,先抢滩’。”广东省宜华木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吴华东介绍说。宜华自1996年注册第一个商标后,便大力推行品牌战略,从2000年拿到“广东著名商标”,2002年评上“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品牌之路捷报频传,成为目前中国木业的“领头羊”。吴华东认为,一步抢先,步步在前,特别是拿下“驰名商标”后,后面的夺金可以说是“用实力说话”,水到渠成。 广东南洋电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钟南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产品的服务和品牌。名牌产品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企业的生命,创名牌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大事。凯撒(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少强说:“凯撒评上中国名牌,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十多年积累的成果。服装业的淘汰速度快,要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产品质量是基础,而要想长久地占有市场,就必须朝着创品牌、名牌努力。” “金万年”牌圆珠笔2001年至2003年销售量、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广东省第一。潮阳金万年文具有限公司行政总监林绍鹏介绍,企业建立了强大的研究开发队伍,现已成功开发新产品1000多种。2001年,还根据产品生产的特性,专程委托韩国技术研究人员,开发了国内首创的圆珠笔自动装备线,花了130多万元引进机器,使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以高质量的产品作根基,“名牌”才拥有市场生命力。汕头四家企业正是狠抓质量,努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整体质量,才有了拿下“中国名牌”的厚实底气。 创名牌给企业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尝到了名牌的甜头。”南洋董事长郑钟南举了一个例子:2003年12月企业拿到“产品质量国家免检”的牌子,2004年开始,月产值从3000万元猛升到9000万元。“名牌是市场通行证,可以节约大量产品检测开支,消费者也非常信任。”与此同时,“投标更加容易了。”目前,该公司参与国内大型的具有代表性工程的投标与中标,就有广州国际新机场、广州地铁、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广州大学城、福建大学城等工程。名牌产品响当当的称号,使得企业跨进了更多的“高门槛”。 品牌发展呼唤“龙头” 汕头市质监局局长刘长有用“机遇就是小偷”来解释汕头现象。他说,汕头如果当初抓住“机遇”这个“小偷”,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成功。而令人遗憾的是,机遇与汕头多次擦肩而过。 刘长有认为,企业急功近利、品牌意识不强;只求坐得住、不求跑得快的易满足思想作怪;企业规模不大形不成“链条”,以及重贸易轻实业等“怪圈”让汕头多次痛失名牌机遇。尤其是缺乏珠三角地区你追我赶的竞争环境,让汕头远远落在后面。与佛山相比,汕头只有三个国家免检产品,而佛山有近百个,中国名牌总数几乎不足其十分之一。 规模不大、缺乏龙头企业和聚集效应不高是汕头名牌发展的软肋。该市大多数企业产品影响不大,规模偏小,名牌产品与其他企业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的产业链条,无法形成名牌群、名牌产业带,名牌的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对此,汕头有着许多教训。前几年麦片畅销,汕头一夜间冒出几十家麦片企业,后来原材料上涨,产业竞争加剧,争相靠压质压价求胜,却没有形成一个响当当品牌。 其次,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弱也制约汕头名牌的扩张。据初步调查,至去年底,全市82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能较正常开展科技活动的只有34家,占41%;设有研发机构的21家,占25.6%。据了解,在设有研发机构的企业中,有稳定经费来源的仅18家。还有相当部分中小企业尚未真正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开发多以仿造为主,技术储备匮乏。 此外,部分企业对创名牌的认识不够到位,缺乏品牌战略眼光,对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运用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主动性和氛围还未形成,也严重影响汕头名优品牌的发展。 据了解,电子产品、制药、食品、服装、印刷设备都是汕头的强项。目前,已经形成了谷饶针织服装、澄海玩具等10多个颇具竞争力的专业镇。其中,仅澄海玩具产量约占全省的60%左右,全国三分之一强。谷饶镇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电脑飞梭刺绣机、经编机数量在全国内衣产地中名列前茅。 “传统优势行业容易出名牌,也难以出名牌”,汕头市一位领导说,尽管汕头的经济已经走出低谷,但仍处于爬坡阶段,企业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将是汕头名牌成败的关键。 权威访谈 省经贸委副主任罗坚生: 初步体现带动作用 据省经贸委副主任罗坚生介绍,初步核算,上半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6959.67亿元,同比增长15.1%,为近十年来同期最好水平。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重工化、高级化趋势日渐显露,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两年来,我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取得初显成效。罗坚生指出,“带”的作用和意义得到了初步体现。 首先,是名牌带动战略有力地带动了企业发展。据统计,2003年评选出的240个省工业类名牌产品中,有56个产品取得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证书,生产企业拥有自有专利技术4354项,著作权339项。企业获得名牌称号后,市场认同程度大大提高,实现了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和快速增长。 其次,是名牌带动战略有力地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2002年全省113家名牌生产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72.58亿元,比2001年增长26.7%,较全省工业产值增幅高8.2个百分点。名牌生产企业数仅为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数的0.5%,完成的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比重高达6.1%,平均每个企业完成的产值为8.61亿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1.8倍。名牌生产企业对全省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12.7%,拉动全省工业总产值增长2.4个百分点。 有资料显示,2003年,我省名牌产品生产企业576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2.3%;实现销售收入2893亿元,同比增长22.3%,占全省工业的13.9%,拉动全省工业增长3.1个百分点。其中,我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677亿元和9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2%和25.7%,分别占相应行业产品销售收入的33.9%和16.9%,分别拉动行业增长9.1和4.5个百分点,对促进相关行业增长,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此外,我省的饮料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名牌生产企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也相当高,分别为32.9%、33.1%和102.6%,增速均远高于全省工业的平均水平,分别拉动了行业增长2.5、2.5和3.6个百分点。其中,尽管个别名牌生产企业所占行业比重较小,对行业的拉动作用也不大,但其高速的增长,对该行业的示范作用却比较大。如造纸及纸制品业,名牌生产企业产值仅占行业产值的0.5%,但其产值增速达48.9%,高于行业平均增速34.8个百分点;纸制品增长64.6%,高于全省纸制品平均增速48.2个百分点。 三是名牌产品出口高速增长,有效带动全省外贸出口。2002年全省名牌生产企业完成工业品出口产值176.99亿元,比2001年增长60.8%,增幅较全省平均水平高34.3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工业品出口增长1.6个百分点。TCL、格兰仕、美的等名牌产品直接出口均达到10亿美元以上;珠江钢琴占据了美国钢琴市场近10%的份额,成为世界第一大钢琴生产企业。 省质监局副局长任小铁: 中部领先两翼齐飞 “名牌带动战略的实施,对发展区域经济具有明显带动作用。”9月19日,省质监局副局长任小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在名牌产品的分布上,全省呈现出中部领先、两翼齐飞的局面。以往我省的中国名牌产品全部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东西两翼一个都没有。今年,东部的汕头一下拿了4个,潮州取得2个、揭阳取得1个;西部湛江取得2个、阳江取得1个,都实现了令人信服的零的突破。东西两翼名牌产品的崛起,对振兴两翼经济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目前我省以名牌企业为龙头,逐渐带动形成了佛山建筑陶瓷、阳江刀剪、中山灯饰、潮州日用陶瓷等各具特色的区域特色经济,对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撰稿:本报记者 孙茂勇 实习生 陈永进
|